【编者按】2008年,改革开放已到“而立”。
回首三十之路,用突破刻下足迹。
关注三十之变,用回忆书写历史。
三十年风云际会,国家、社会、个人,在时光的洪流中,不妨短暂驻足。
人民网观点频道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人民时评,敬请关注,和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光阴的味道。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每年的
改革开放之初,最重要的任务是工作重心的调整。1979年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1981年元旦社论《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调整的巨大任务》,从标题就知道内容重心所在。1982年,元旦社论的标题透出乐观情绪《一年更比一年好 定叫今年胜去年》,文中列举了三条“今年胜去年”的理由:全党的思想统一了;找到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新路子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今日读来,仍然倍觉鼓舞。
从1983年的“改革要坚决,经济要抓紧”,到1985年的“和衷共济搞四化”,到1990年的“为进一步稳定发展而奋斗”,到1996年的“两手抓、两手硬”,到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06年的“一个志在伟大复兴的民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再到2008年的“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字记录历史,历史凝聚文字,从中感受30年的历程、30年的精神、30年的巨变,让人感叹:改革、发展波澜壮阔,奋进、探索纵横捭阖。
从这些元旦社论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个里程碑、一块块界标石。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1995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世界为之瞩目”;1997年,香港回归,完成“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宿愿”;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可以想见,明年的元旦社论中,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也将体现其中。从过去到现在,这桩桩件件,历历在目。这些事件、数据,勾画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描绘民族复兴之路上风起云涌的壮阔风光。
30年元旦社论中可见:变的,是一年年国家和社会的面貌,是不断调整深化的发展思路;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是从未偏离的政策主线。而尤为让人感喟的,是在不断前行中永在奔腾的精神血脉。
我们能看到,这是充满忧患意识的30年。几乎每年的元旦社论中,都强调了发展的困难、前行的艰辛,文字间满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忧患。
1980年代的第一天,社论中用了这样的比喻:“在我们祖国这条巨轮的伟大航程中,水面会遇到风浪,水下会出现暗礁,而我们的船身和机器也还有许多创伤需要修补。”1990年代的第一天,社论依然有严峻的话语:“我们国家原来的基础很薄弱。要使中国这样的大国富强起来,需要几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在新世纪的第一天,我们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正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一切取决于首先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好。”
我们能看到,这是我党一心为民的30年。改善人民生活,是所有30篇社论中都反复强调的目标,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30年的“为民话语”,昭示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1986年的元旦社论,以“愚公精神”为主题,其中一点就是:“发扬愚公精神,要提倡不说空话,多做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4年的元旦社论相当动情:“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4年元旦,我们看到这样的话:“我们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可以说,这些元旦社论,就像是改革开放30年的年轮,记录下风雨兼程,记录下成长发展。抚摸这圈圈年轮,触摸到的,不仅是一段记录,更能感受到其间的温暖、力量和血脉的贲张。
在这里,愿意用稍加修改的1989年元旦社论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历史不会割断。未来是过去的继续,正面的、反面的,积极的、消极的,欢快的、沉重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会继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毕竟只是良好的祝愿。我们要通过团结一致的奋斗,发展正面的、积极的、欢快的东西,使它们的比重越来越大;克服反面的、消极的、沉重的东西,使它们的比重逐渐降低。未来一定会胜过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