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1. 首页
  2. 党建与理论学习
  3. 思政天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思政天地

人民时评:从30年中国人衣裳变化看“精气神”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 发布者:
  • 浏览量:

【编者按】2008年,改革开放已到“而立”。

   
回首三十之路,用突破刻下足迹。

关注三十之变,用回忆书写历史。

三十年风云际会,国家、社会、个人,在时光的洪流中,不妨短暂驻足。

  人民网观点频道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人民时评,敬请关注,和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光阴的味道。

 

  严肃的中山装,整齐的大排扣,重复的蓝黑灰……这是30年前人们对衣着的印象。每当怀旧情绪来袭,我们就能在发黄的影像当中追寻和回味这些曾经的生活记忆。影像可以定格历史,储藏记忆。今天,当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翻看这些记载服装变革历史的老照片时,看到的应该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历程,而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的形象记录。(113《人民日报海外版》)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从单调的蓝、黑、灰到今天的斑斓多姿,30年来,服装就是一条流动的河,从冰冻、尘封到静水流深,再到微有波澜,再到如今的浪花一朵朵,服装以它的优雅和丰富,完成了一次次蝶变。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服装代表着梦想,隐藏着一个儿童五彩斑斓的期望。年少时,我们盼望新年尽快到来,因为过年不仅意味着压岁钱,还意味着一套新衣服。那个年代,物资远没有现在丰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不止是父母老师们的说教,也是一种生活困窘的实情。因此,服装30年变迁,首先折射了物质的进步与宽裕,没有经济上的起色,哪有服装上的起色?

  服装的变化昭示了选择的自由。今天,只要你经济承担得起,你的穿着就比较自由;没有人强迫你继续在蓝、黑、灰这三种颜色里选择;你甚至可以跨越性别的界限,没人去干涉。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穿得风光,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这种进步的背后有着几多苦涩历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蝙蝠衫和喇叭裤刚在神州大地流行时,被一些人认为是“奇装异服”。时代过去了,当年的“奇装异服”如今看来不奇异了,比蝙蝠衫和喇叭裤更奇异的服装,也能为人接受和欣赏了。

  服装的变化昭示了一种价值观的变迁。“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从这首当年火爆一时的歌曲可以隐约看出,洋装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符号。诚然,在那个时代,不少国人青睐中山装,排斥西服,尤其不能接受西装革履的人,谁穿西服谁就是崇洋媚外。后来,人们慢慢接受了西服,并成为了一种潮流,不再把西装当作意识形态的产物,如今举凡一些正式会议,与会者无不衣着西服,这何尝不是价值观的变化?

  因为一定程度上看,西服代表着庄重与正式,虽发端于西方,但其所隐含的价值却是普世的,并无颜色和地域之分。当前,再也没有人排斥西服了,相反,西方的一些名牌西服、名牌服饰成了一些人的首选与最爱,许多人也不再把追捧西方服饰当作崇洋媚外了,而西方人也同样青睐唐装,这种交融不正是一种价值观的对接吗?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这是郭沫若的一句名言。今天,我们不仅仅把衣服当作御寒的工具,也不只为了舒适美观,在一些时候,我们把服装当作了表达思想的载体,当作了宣告理念的一种武器。比如,前些年,文化衫颇为流行,文化衫上印上各种口号与口头禅,或者印上明星与名人的头像,通过这些符号表达个人好恶。后来文化衫尽管逐渐退隐了,但这种形式却保存下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经常看到一些人在衣服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是抗拒或者是嘲讽或者是挑战。

  服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穿在人的身上,映照的是时代表情。这种表情是丰富的,30年来,我们通过服装看到了时代表情从饥苦到丰润,从紧张到轻松,从沉闷到奔放。总之,服装记录了时代的气候,从服装的变迁,我们能感知时代的冷暖,以及每一处变化所引起的波澜;能体认到空气的自由,选择的多元和表达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