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1. 首页
  2. 党建与理论学习
  3. 思政天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思政天地

人民时评:一亿人做一件事,博客成文化新亮点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 发布者:
  • 浏览量:

【编者按】2008年,改革开放已到“而立”。

   
回首三十之路,用突破刻下足迹。

关注三十之变,用回忆书写历史。

三十年风云际会,国家、社会、个人,在时光的洪流中,不妨短暂驻足。

  人民网观点频道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人民时评,敬请关注,和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光阴的味道。

 

  某日,笔者在自己的QQ博客里更新了两篇文章:《网络信用突围“囚徒困境”》和《醉有酒,醉由人》,前者是人民网的约稿,后者是昨天给检察系统培训班讲课的体会。两篇博文让我得到8分,这样再更新几天后,我的“QQ花匠”就能升到更高一级。这天,笔者的QQ博客访问量超过1900万。

  从2002年博客(blog)进入中国以来,6年里中国博客作者已经超过1亿人。在身边尝鲜者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网民们发现博客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记录生活,疏浚从倾诉到倾听的情感流动,能够让欢乐复制和放大成更多份,让忧伤分解和缩小为更多分之一。

  笔者对朋友说,写博客可以预防“三症”: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与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做书面交流,防止孤独症;保持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描述力,防止老年痴呆症;释放生活压力,排解工作焦虑,防止抑郁症。朋友们说,写上一年半载,发觉这“三症说”还真的有道理呢。

  这算是网民的精神家园吧!不过这还远不能涵盖博客的角色。它还是一个生产、加工和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因为网民自发、自助、自主、自觉、自治地参与,而被称为“自媒体”;因为全民参与、全面反映社会生态、全手段和全天候创作,而被称为“全媒体”。专家说,“博客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公器,通过汇聚民智、通达民意,有助于实现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笔者在20065月注册博客,一写而不可收,特别是今年以来,主动参与网上一些问题的讨论,努力实现个人博客作用的最大化。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写了《2008抗冻救灾10张超强照片》博文,被新浪网推荐到首页,几日内就被网友点击30多万次,跟帖中洋溢着感动、流泪、致敬、祝福之情。《中国记者》杂志刊文剖析了这篇博文,阐述了博客新媒体对引导网上舆论的显著作用。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时,写了《中国火炬:风雨无阻,继续前行》和《圣火照亮英雄泪》等博文,激励士气,同仇敌忾。汶川大地震时,写了《地震中的孩子最坚强》、《地震中的恋人共赴生死之约》、《亲爱的,请放心远行》、《这一吻,这一握,这一笑》等博文,单篇浏览量最高的达300多万次,多篇博文在地震期间广为流传,有的还被CCTV大型赈灾晚会全文播诵。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写了《泱泱大国别容不下几只口罩》、《我“和”你都是天籁之音》、《我们还能承受多少“意外”》、《博尔特获得了第四枚金牌》、《把良知从残奥会上唤回来》等10多篇评论,其中《美德让金牌增值》被《人民日报》刊发,《奥运网评提升文化承载力》被《中国新闻出版报》刊发。

  学者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掘文化于民间、聚文化于民间、藏文化于民间。博客发挥了这个作用,其结果,文化从官府的珍藏品、贵族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的日用品。每个人都是一羽话语蝴蝶,同频共振即可掀起舆论风暴。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新闻发言人,蝴蝶又有了麦克风,更容易形成话语声浪、文化波涛。

  继文娱人士、草根民众开博后,党政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人物也拿起这个公共话语工具,阐述政见,回应民意,与民同乐。就连新闻记者,在完成新闻报道的职务行为后,又在博客里自由写作,拓展自选动作,延伸舆论监督触角。一些经济精英也在博客里搅拌智慧、呼唤民意,组织市场狂欢。

  前几天与网友们交流,忽然觉得,博客把大众的日记从卧室里、客厅里搬到街巷里,完成了集体文化创造、传播和分享,这不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创造、传播和分享运动吗?此前两千年,只有少数人才有条件印刷、传播话语作品,而博客让每个网民都有完全的机会参与文化建设进程,这不是一场划时代的文化新革命吗?

  背负这么神圣崇高的历史使命,博客的肩头是不是太过沉重?不必多虑。人气大旺,流量猛增,贡献的经济效益让网络运营商对博客愈加青睐、重视。其互动性之强,使情感交流、文化生产变得异常有趣。

  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改良了整个社会生态,那么它的主要应用产品之一——博客,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崭新而得力的部件。想想看,1亿人,将来还会有2亿、3亿、N亿,这么多人共同参与史无前例的网络文化建设,这项事业能做不好吗!

  笔者认为,如果盘点改革开放30年要发奖状,其中一张要颁给博客等互联网的互动产品。亲爱的网友,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