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1. 首页
  2. 党建与理论学习
  3. 思政天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思政天地

方立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格修养智慧

  •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 发布者:
  • 浏览量:

人格修养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在实质和外在形态相统一的实践理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儒为主,以释道为补充,无论哪一家对道德伦理设定的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而他们又不约而同的主张在人格修养中选择一模范人格作为追效的对象,尽管这三家对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注重个体的处己立身,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是中国传统人格观的共同特征。而对于人格修养智慧的把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对于构建当前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开辟了非常好的契机和途径。

一、人格修养智慧的含义

(一)人格

简单地说,人格是指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在其社会生活中辨识和处理复杂社会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道德风尚和价值追求等诸方面的整体性概念。人格又分为个人人格和社会人格。个人人格是决定个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东西,它表现为个人的精神结构及其要素。比如,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等;社会人格是指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系统中表现出的普遍精神风范,比如社会风貌,社会规范行为和社会模式等等。

(二)人格修养智慧

人格修养智慧正是这种能够表征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和体现各种基本精神内在实质和外在形态相统一的文化理念。它是对中华文化价值和定义的整合,并表征和外化为一种形式,实现普遍的社会人格和个人人格的统一。人格修养智慧所专注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对人的创造和培育,即在思想和行为模式,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对人加以规范和激励,“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成为道德的人,有智慧的人,上境界的人。

(三)人格修养智慧的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修养智慧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传统文化之人格修养智慧至少包含了三个层次。

1.关于传统文化理想人格的设定。在人畜之辨中提出了人作为人成为人,即从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转化和发展的可能性及必然性,阐述了人超越动物而达圣贤的可能性和价值取向;

2.从对传统文化各思想流派所提出的人格模式的把握中整合出由它们开创的总体性的完整的理想人格模式。

3.如何实现这种理想的人格模式。

中国传统人格修养智慧是由这三个层次相互作用,相互连接而构成。

二、儒家人格修养智慧

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儒家的人格修养智慧不断提升,理想人格的构建不断丰满和深化。儒家学说是修己安人的学说,归根到底是人学,非常重视对人格的培育。儒家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索,对人性问题的系统论述,对于道德伦理的设定,都是从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开始的。

(一)儒家理想人格的层次模式

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一种文化基本精神内在实质和外在形态相统一的理想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典型行为倾向和模式。

儒家的理想人格有许多不同的称谓,诸如圣人、贤人、君子、仁人、大丈夫、成人等等,但“贤人、仁人、大丈夫、成人”多是赞词,而非人格之词。儒家学者人格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圣人人格;第二层,君子人格。圣人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不仅能修己,而且以天下为己任,能帮助天下所有人实现自身价值。圣人是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是人生修为的最高目标。君子是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相对于圣贤人格,君子人格表现出更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是历代儒者极为重视的人格。

(二)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

1.圣人人格。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在春秋战国时期无一人可以称圣。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不矣;”孟子从人性平等的角度出发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则进一步拉近了圣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圣人乃是普通人修身养性,积习所致。

圣人人格的特征:其一,全知全能;其二,人伦之极。

2.君子人格。孔孟荀对君子的追求侧重不同,但其学术思想一脉相承,其共通的特点:其一,文质彬彬的素质结构;其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其三,可以大受的责任能力;其四,和而不争的处世态度;其五,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

(三)儒家的理想人格的修养方式

1.三纲领。明明德,亲民,至善

2.方法。定,静,安,虑,德

3.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道家人格修养智慧

道家的人格修养智慧是在否定与批判儒家道德人格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庄子也说:“礼乐并行,则天下乱矣”。老庄把引起社会混乱和人心困惑的根源归于“仁义道德”。老庄虽对儒家的道德予以否定,但并非不要道德,实际上老庄本身就是道德至上主义。他们主张抛弃世俗人为的道德,复归人类自然的道德。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模式

“真人”。所谓“真人”是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人生。

老子毅然归隐,庄子终身不仕,嵇康“越而名教而任自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都是道家孜孜以求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征

1.“法天贵真”的人生宗旨。

2.“无己无为”的处世态度。

3.“用心如镜”的认知方式。

4.“遗物离人”的独立意志。

5.“游心无穷”的精神境界。

(三)道家理想人格的修养方式

1.尊道贵德。

2.道法自然。

3.静观玄览。

4.真知真人。

5.逍遥之境。

四、佛教的人格修养智慧

佛教是解决人之自身心灵和谐的大智慧,是以信仰为前提,具有内在学理的,能够真正实现“从心开始”的人格完善修养与实践的系统道德观。佛教中国化以后,尤其是禅宗提出了“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这和儒家“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念如出一辙。可以说“佛”是佛教的理想人格。

(一)佛教理想人格的模式

佛:佛就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到达圆满境界后的人格。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觉悟了,而且进一步能够帮助他人觉悟,而且觉悟和行为统一起来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二)佛教理想人格的特征

1.自觉。

2.觉他。

3.觉行圆满。

(三)佛教理想人格的修养方式

1.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2.五戒十善。

3.八正道。

五、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修养智慧的现代人格完善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以人为本观念是现代人格完善的立足点

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这是现代人格完善的立足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修身意境对现代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儒家文化可以用“内圣外王”或者“修己安人”来概括,修身是为人做事的根本和核心,对现代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现代人格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追求生命的不朽,主张必要时把生命奉献给仁义和群体利益,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以“三立”作为衡量人生有无价值的标准,是现代人格完善的核心内容,让现代人正确对待人生,热爱生命、生活,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四)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义利观念对现代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一方面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不否定利的价值,但在对待个人和民族、国家利益上,“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在义利取向上,“见义忘利,见危授命”、“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对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思想的侵蚀,其抗击力闪着道德的光辉。对现代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艰苦奋斗美德是现代人格完善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艰苦奋斗美德的支撑。反对享乐主义,确立社会责任感,是现代人格完善的目标。

(撰稿人:方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