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会总结大会上的发言(节选)
庄长兴
(
同志们:
这两天,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的同志给我讲了会议讨论情况,我也听了一些交流发言。我感到,大家围绕“三个不动摇”的战略目标,就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及班子建设、推动我省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大家通过此次读书会及讨论,对我省高等教育在推进内涵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在思想认识上,部分高校对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前甩后追”的严峻形势缺乏危机感。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自身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内外束缚仍比较多的问题。三是在师资建设上,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缺乏大师名师等问题。四是在综合改革上,存在着对政策研究不透,潜力挖掘不深,缺乏长期战略发展的支撑。五是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发展的融合不足,内外合作交流层次不高,学生培养的模式和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在当前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高为主转变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各高校不断深入综合改革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今天,我围绕这个问题,谈一些意见,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命题也是我们高等教育领域共同的任务。
(一)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等教育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战略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依法治国涵盖我国各地、各部门、各领域,是对全国上下共同的任务要求。近年来,高校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要充分发挥法治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法保障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以法治思维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重点解决好制度架构、治理机制、管理格局、文化氛围和法治能力等重大问题。
(二)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近年来,我们围绕加强分类指导、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教学基础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强力推进协同创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作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必须看到,我省高校存在的“三化倾向”和自身结构性矛盾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制约着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涉及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学生管理、科研支撑、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这些都是高校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基本内容,只有不断健全高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支撑和保障高等教育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三)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从“管理”到“治理”的重大转变。一般来说,管理侧重于一元单向、从上而下的组织方式,而治理则更注重多元利益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与互动的全过程。治理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特别调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从管理走向治理,是高校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硬骨头。只有实现管理向治理的根本性转变,才能促使高等教育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治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治理、由管教育转向办教育、由重管理转向重服务,从而打破以往存在的“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进而走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四)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破解“三化倾向”的现实需要。“三化倾向”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这次巡视诊断,发现我们省高校“三化倾向”比想象的要严重,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无论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这个问题都比较普遍,这不仅严重影响高校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还影响着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科研创新水平,更影响推进依法治校。要解决“三化倾向”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治理结构,改变产生这一问题的体制机制根源,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有两条重要的规律,一条是外部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另一条是内部规律,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实现高校内部肌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本质要求,这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治理的基本趋势。比如,牛津大学在其900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强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基础上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正如他们校舍一体的学院制,使得与学生居住和生活在一起的导师能够全面、全程且及时的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导师不仅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结合学生特点对其整个学业规划提出合理建议。由此可见,只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更加顺应高等教育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抓好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问题倒逼而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立足实际,理清思路,做好顶层设计,进行战略架构,最大程度地激发学校作为教育“细胞”的活力。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落实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也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按照中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党委重在谋划和决策,发挥好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校长重在指挥和管理,发挥好在学校行政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要规范决策权和行政权,规范校领导集体的议事规则与程序,有效监督制约领导权,还权于师生,使决策权、行政权、学术权、师生权益等各得其所,有效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克服管理行政化倾向。
二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按照教育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我省提出了以“一章八制”为重点的大学制度体系建设,这也是我省高校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我们用“一章八制”明确规定了依法治校的基本内容,以此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师生、家长、社会参与的机制。各高校要自觉维护章程及其配套制度的权威,使之成为全校的共识,成为共同遵行的准则。当前,各高校要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加快推进高校有关规章制度的废、改、立、释工作,凡是不符合大学章程精神的,都应及时废止或修订。
三是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办学行为。大学治理的核心是权力配置问题。为此,首先要解决好大学决策权问题,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民主协商机制,推动师生员工参与决策,完善决策支撑体系和辅助决策机制。其次,要解决好管理权限的问题,合理界定学校、院系的管理权限边界,加快建立以学院为管理重心的管理运行体制,切实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再次,要强化学术权力,明确界定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领域边界,落实教授治学和去行政化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决策体系,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为主干的学术评价机制,拓展教师和基层学术组织参与学术管理的空间,进一步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
四是扩大社会合作,加强外部监督。在扩大社会合作方面,既要借鉴兄弟高校的成功经验,也要借鉴世界知名大学的有益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和省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省会高校与省会外城市高校之间对口支持,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强化内部自律机制,加大决策和制度执行的督查与问责力度。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保证评估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五是加强分类指导,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坚持分类指导、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关键是制定好高校分类指导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积极探索开展专业评估认证,引导高校合理确定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及学科专业布局,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政府部门要综合运用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具体的行政干预,严格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各高校也要在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主动承担起相应责任,确保权利的正确行使。
六是培育优良大学文化,营造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氛围。大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和校园环境文化等,这是大学的灵魂,决定了大学的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也是每个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大学文化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高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培育优良的、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文化育人的全过程,深入挖掘传承大学的特色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肥沃土壤和强大推动力。
三、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围绕职能完善机制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的还是要使高校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职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围绕四大职能,着力创新和完善机制路径,实现从指标的显性增长到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高水平教育教学体系。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社会参与监督的招生录取运行机制。建立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多种学习方式相协同以及高校联盟学分互认、满足学生求知进步多方面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构建先进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创新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学生勇于创业的新机制。
二是深化科研管理。围绕前沿基础科学发展以及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行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调整布局,突出自身优势,加快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前瞻性布局和建设,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完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支持体系,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评价机制。面向市场需求,加强协同创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能力。这方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世界知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委员会包括12个投票选出的成员,除7名大学学术议会成员外,还分别有学术人力资源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生和本科生参加。学生参与科研管理既确保了学生利益,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还有,伯克利大学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积极服务社会。积极加强与政府合作,发挥好智囊作用。通过技术转让或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等方式,密切与企业合作。同时,还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体育场馆、文娱设施,不断向社会提供服务。
三是顺畅人事管理。加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预聘制、合同制、短聘制等多样化的人才聘任方式。根据学科和岗位差异,构建系统完善的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和评价体系。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并存的薪酬体系。形成人才流转与退出机制,打通各类人才发展通道,增强人才队伍的整体活力。通过系统设计和综合改革,逐步形成“聘任——培养——使用——评价——晋升——退出”六位一体的现代人事制度体系,不断增强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四是扩大合作办学。以更加开放的理念,丰富社会参与支持办学的方式,创新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办学模式和其他合作机制。广泛吸收接纳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对学校的支持和捐助,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落实国家扩大教育国际合作,特别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的要求,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促成深层次、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办学与研究项目,不断提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五是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以教学科研业绩为核心的校内资源配置机制,使人才、经费、房屋、设备及招生指标等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基地与平台建设和校区功能需求。建立财务全额预算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各类资金,完善内控体系建设,防范财务运行风险。改革资产管理制度,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成本分担机制,健全资源及公共平台的共享机制。
六是强化管理运行机制。要把“深化高校机关改革、提升管理朋众效能”作为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勇于破除利益羁绊,加快建立以“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精简高效”为内涵的机关职能运行体系,努力创建以“学习型、服务型、效率型、节约型、廉洁型”为目标的新型高校机关,不断提升高校机关职能部门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借此机会,我再强调两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深化巡视诊断工作。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要进一步完善巡视诊断方案,切实加强巡视诊断结果的运用,针对各高校的个性问题拿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研究制订深化我省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结合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形成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校、一流专业的意见。各高校要抓住专家上门会诊的机遇,把巡视诊断作为自查整改的重大契机,认真对待诊断结果,拿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二是高起点谋划好“十三五”规划。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各高校要认真总结,提炼经验,批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重要问题,提出积极奋进的规划目标。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方向、学校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抓紧编制科学姓、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三五”规划,明确规划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高规划对高校发展的统筹推进能力。
同志们,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总抓手,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解放思想,精心谋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省决策部署,奋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的新局面,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下一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