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中国政法大学是全中国的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而是全中国的政法大学。”这是该校校长徐显明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的明确态度。他认为,本科招生按人口比例划分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有关专家认为,中国政法大学对招生制度的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破冰意义。
据人民日报3月15日报道,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对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该校由此成为全国首所按人口比例下达分省招生指标的高校。据介绍,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为2000名,各省招生指标计算方法是:用2000个指标除以13亿,再乘以各省的人口数,初步确定下达到各省的指标数。在这一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域、生员质量等因素,最终确定今年的本科招生分省计划。招生指标按照各省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后,山东、河南、四川3个人口大省的招生人数都将历史性地突破百人;而2005年3省的招生数分别为92人、92人、60人。
为了说明高校录取名额投放不均,人民日报配合政法大学这条新闻还发表了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提供的数据:2004年河南省的总人口数为9717万人,是北京的8.38倍,2005年河南的考生总数为72万人,是北京的7.29倍,而北大、清华在北京的录取名额投放数分别为313和320人,分别是河南的4倍和5.6倍。
2004年山东的总人口数为9180万人,是上海的6.83倍,2005年山东考生总数为72万人,是上海的6.37倍,而复旦大学在上海的录取名额投放数为1259人,是山东的22倍多。
2005年,河南总人口和考生数均是浙江的两倍多,而浙大在浙江的录取名额是河南的33倍多。
在摆出以上数据之后,周洪宇教授认为,高校录取名额投放不均,带来的不良影响至少有三:人口较多的省份高考竞争激烈,导致应试之风日盛,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避免竞争,一些考生移民到升学率较高的省份,导致高考移民现象屡禁不绝;名额投放长期向大城市和重点高校所在地倾斜,会使全国重点大学“地方化”。
笔者赞同他们的观点,更佩服他们的勇气,徐显明校长釆取了改革招生制度的坚决行动,周洪宇教授阐明了必须改革的道理。原来招生制度的弊端是明摆着的,要求改革的呼声是强烈的。可是,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就是没人改,一如故往,一切照旧,致使许多高材生进不了重点大学,而有的却马马虎虎进去了,酿成多少社会问题?出现多少遗憾和委屈?
中国政法大学是全中国的政法大学,这句话说得好!同样的,其他许多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也是全中国的大学。“有教无类”,这是孔夫子当年的重要论点,难道两千多年后,我们反而要“有教有类”吗?中国政法大学走出了改革的一步,这是勇敢的一步。
有人说,“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是的,过去有过惨痛的教训。但总要有人“出头”,不“出头”就没有创新和进步,就没有公平与和谐,要看到,也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这改革开放之春,“大气候”很好,“椽子”是“烂”不了的,“枪”是不打“鸟”的,该改的就大胆改吧!早改比晚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