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1. 首页
  2. 党建与理论学习
  3. 思政天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思政天地

新华网特稿:三个“坚持”明确中国改革前进方向

  • 来源:新华网
  • 发布者:
  • 浏览量:

策划:新华网时政部稿件来源:综合责任编辑:杨新华 荣忠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3月6日,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6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指出,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必须始终明确三个“坚持”的正确方向。

·发表评论>>>


民日报: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胡锦涛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同时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全文]

◆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

     28年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不推进改革,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支持改革、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必须清醒地看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不熟悉。现在,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和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始终明确三个“坚持”的正确的方向

    要坚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节选自人民日报署名文章《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发表评论>>>


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非公经济发展打破“玻璃门”

    ·国家统计局:“非公36条”助推私营企业持续增收

    国家统计局4月22日公布的工业经济效益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3%。在今年一系列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下,私营工业企业的利润持续加快增长。从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下发了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非公36条”到去年年底,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17件具体的措施和配套办法,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助推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非公36条”一周年已过,我国现实情况证明私营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利润也在持续增长。[全文]

   ·打破“玻璃门” 非公资本进入“全面准入”新阶段

    “看得见摸不着”,中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国务院关于鼓励非公经济进入垄断领域的政策性文件出台后,仍然只能观望。为了打破这重因为配套措施欠缺而形成的“玻璃门”,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各级政府已经制定或者正在制定非公资本进入垄断领域投资的具体条件及相关规定。分析人士说,这意味着中国非公资本开始真正进入“全面准入”的新阶段,其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全文]

   ·非公经济发展:破“门”还要防“顶”

    新生事物总会有烦恼,市场准入的“玻璃门”是打破了,但还有妨碍成长的“玻璃顶”:

   (1)进入受限

     某些行业之所以长期保持垄断状态,同它们能依靠这种垄断取得垄断利润有密切关系。它们不愿意消除这种特殊地位。其二,地方封锁也是影响行业进入,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其三,某些重要的行业认为中国国内的民营企业规模小,资本不足,管理不规范,家族经营制的传统依旧存在。其四,有些人对民营企业进入一些重要行业还存在顾虑。[全文]

   (2)渠道不畅

    目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最麻烦的环节,是获得对外投资资金流出的许可,凡是企业对外投资,都必须经过外管局的严格审批才能获得相应的外汇使用资金,“比较而言,国有企业会比较容易”。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孙飞看来,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渠道仍不畅通,“由于正常通道受阻,一些民营企业已经通过变相渠道进行了对外投资。” [全文]

  ·公平,是对民营企业最好的支持

   民营企业所要求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照顾,而只是公平的机会。让所有市场主体在平等的起点上展开竞争,这是对民营企业最好的支持,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非公经济36条”落实的步伐还可以再快些。[全文]

国有经济主体地位毫不动摇

(以下内容节选自《李荣融就国企改革、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答记者问》)

    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利润9047亿元,同比增长了25.1%。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169家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润6276亿元,同比增长27.9%。国资委成立3年来,中央企业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1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上缴税金平均每年增加近1000亿元。

   ·国企数量减少但不影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从数量上看,近几年经过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绝对数的确在减少。但从资产总量和质量上看,国有经济得到了加强,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提高,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2005年与2002年相比,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减少1.19万户,年均减少3967户;销售收入增加3.8万亿元,年均增长21.6%;实现利润增加3814亿元,年均增长34.8%;上缴税金增加2237亿元,年均增长16%;资产总额增加2.99亿元,年均增长10.1%。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国工业企业的11%,而实现利润和上交税金分别占到了44.9%和56.7%。中央企业去年上缴的税金占全国税收近1/5。

   ·国有企业一定能够搞好,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步伐

    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要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此外,还将继续抓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抓紧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总之,只要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遵循企业的发展规律,国有企业一定能够搞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下一阶段国有经济调整的方向主要是“四个集中”

   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向中央企业主业集中。我们已经分3批明确了大部分中央企业的主业,还分21个重点业务板块制定了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随着条件逐步成熟,调整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民航业向民营资本开放

    民航总局日前下发《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鼓励国内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民航业。规定同时要求,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应当保持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地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在地机场;深圳、厦门、大连、桂林、汕头、青岛、珠海、温州、宁波等九个城市的机场应当保持国有或者国有控股地位。[全文]

 ◆奥凯航空:非公经济“报春第一枝”。

  2005年3月11日,中国内地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首航,民营资本从此进入了民航业。而就在此前半个月,“非公经济36条”发布,其中第一条就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于是,奥凯的起飞被人们比作“报春第一枝”。[全文]

◆我国铁路开放四大领域 鼓励非公资本进入

    我国铁路按照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铁路建设、运输经营及运输装备制造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适当放宽限制条件。 [全文]

◆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这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全文]

◆广电总局:数字电视首次对境内非公资本开放

    国家广电总局推出新政,发布《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率先实施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试点单位,采用联合、合作、投资入股以及兼并等方式,跨地区从事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和业务开发。[全文]

◆国务院通过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若干意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全文]

国企改革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新突破

   “国有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 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利润9047亿元,同比增长了25.1%。其中,国资委直接监管的169家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万亿元,增长19.8%;利润6276亿元,增长27.9%。 [全文]

·发表评论>>>


入分配从“兼顾公平”微调到“注重公平”

◆新华时政聚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系列报道:

之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百姓都在期盼什么?

   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指出要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会议在网民和普通百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期盼。[全文]

之二、垄断行业的收入到底有多高?

   前些年民间就流传着一种说法——“银行加证保(证券、保险),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看门也拿不少。”这种说法虽不尽准确,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的事实。劳动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5月14日指出,某些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的差距,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关注。特别是垄断行业的一般岗位,其收入水平与其贡献和价值背离。据调查,某市电力集团公司一名普通职工的月工资不到6000元,但是加上奖金、住房公积金及各种补贴后,其年薪可达到15万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年均工资的10倍。那么,垄断行业的收入到底能有多高呢?[全文]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6日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初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任务主要是破除“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社会成员先富裕起来,以带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和所有社会成员共同致富。当时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的含义是什么不言而喻。在20多年不到30年的时间里,党和政府一直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在总体上解决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问题,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社会成员率先富裕起来了。

目前收入差距愈来愈明显

   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仅为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所拥有收入的4.6%。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比1。

   收入悬殊在不同行业间表现尤其突出。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人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为50529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6718元,二者相差7.52倍。从2000年到2004年,4年间行业差距又扩大了1.6倍。

   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

近年来的微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长期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生,曾参与制定1999年公务员调资方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研究”等。他指出,具体而言,这几年中央在分配领域内形成的思路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注重公平,抑制两极分化,从主体上看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在这一点上,重要的是扩大就业,落实最低工资标准,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并注意提高其他低收入人员待遇水平。二是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这一点上,重要的是治理垄断行业的暴利问题、取缔部分社会成员的灰色收入。在这两点上下功夫,其结果必然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以上内容综合自东方网《收入分配改革从兼顾公平到注重公平》及瞭望周刊《中央探求收入分配改革 拟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

·发表评论>>>


观调控:进入新密集区

   【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房市调控:“该出手时就出手”

   从央行提高房贷利率,到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六条措施(“国六条”),再到九部委联合制定《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意见》),从政策信号,到政策原则,再到政策清单,密集的政策信息无不显示“出手”的刻不容缓。[全文]

当前宏观调控进入新密集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研究表明,当前宏观调控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密集区,在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未来的具体政策安排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动向取决于两点判断,一是对当前经济的定性,二是对当前宏观调控中存在问题的把握。

   ·总体力度不会大于2004年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出现了一年半以来的第一次反弹,比去年同期加快了0.3个百分点,从而给宏观调控增加了一些困难。但是数据显示,改革开放27年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是9.6%。从2003年到2005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10%。而且在这三年中,就有6个季度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0%。由此看来,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虽然有些偏快,但仍处在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区间之内,尚不能断言经济已经过热。基于对经济的这种定性,下一阶段宏观调控力度总体上应该不会大于2004年。

   ·破解“银政合作联盟”

    当前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在于:不论是对地方政府的干预行为,还是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大问题,迄今为止并没有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由此而来的一个后果就是,银行和地方出于各自的利益形成了一种紧密型的“银政合作联盟”。有关资料表明,仅仅是建设银行,在过去6个月内与各地政府签署的贷款授信总额就超过了1万亿元。这种“联盟”无形之中已经成了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最大障碍。

   ·金融政策“内疏导,外分流”

    金融政策对外涉及人民币汇率,对内涉及货币流动性过大。其面临的困境在外是导致国际经贸摩擦增多,在内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价格起助推作用。从目前趋势看,银行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交通银行4月26日全面取消强制房贷险,同时,还省去购房人的律师费用。对新房按揭的购房人银行代其一系列经济数据使得市场对中国新一轮宏观调控表示出强烈担心,但高盛昨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政府新的调控政策将更加重视市场化手段,而且将会以保护内需为前提。

   ·新一轮调控将更注重市场化手段

    一系列经济数据使得市场对中国新一轮宏观调控表示出强烈担心,但高盛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政府新的调控政策将更加重视市场化手段,而且将会以保护内需为前提。此外,高盛的报告仍对中国维持积极投资的观点,认为尽早采取政策调整将增强政府健全的周期管理可信性,因而有助于延长此轮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

   ·宏观调控下步重点:为投资热降温

    中国新近公布的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直逼30%的新高点,而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仅为10.2%。为再度出现的“投资热”降温,已成为中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点。(以上内容综合自中国证券报《宏观调控进入新密集区 下阶段调控力度将略加强 》、上海证券报《结构性矛盾凸显 中国宏观调控思路、方式谋变 》、新华网《中国宏观调控下步重点:为投资热降温》)

    国家发改委强调,除对五大行业外,还将陆续出台其他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孙俊睿 图

◆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

   温家宝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会议认为,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足;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效益有所提高;财政运行平稳;国内需求比较旺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对外贸易持续发展,进出口结构有所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市场价格平稳;社会保持稳定。[全文]

◆5大行业宏观调控起步 

    国家发改委4月份透露,已出台煤炭、水泥、铝、铁合金、焦炭等五大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此举被认为是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全文]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至关重要

   自去年两个“国八条”出台以来,虽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许多地方出现了投资增速回落、房价涨势却不减的情况。对此,建设部发言人的批评一针见血:存在这样的问题,深层次原因是两个“国八条”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按照“国八条”的内容来对照:多数城市没有提出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的具体措施,没有公布建设规模、项目布局及进度安排;一些城市适应普通居民需要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不足;一些城市没有合理控制旧城改造节奏,房屋拆迁规模较大,被动性住房需求增加;对开发商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全文]

◆房价4年涨3倍 还有市领导把这当政绩呢

    江苏北部一个县级市政府负责人谈到城市建设时,把房价4年上涨3倍作为政绩津津乐道。当记者问到是否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时,这位负责人竟然说,那是调控大城市的,对小城市没有什么影响,中小城市建设是第一,执行调控政策是第二。他们今年又拿出4个房地产项目去招商,结果都很满意。他判断本市的房价还要涨。这个城市的平均房价已达3000元/平方米,而城市居民的月工资收入大多在800到1500元左右,很多市民担心将来买不起住房。  [全文]

·发表评论>>>


料:关于改革的三次大讨论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市场化改革的主题有过三次大讨论。

◆第一次讨论是1980年到1984年,围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展开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此后经济学家薛暮桥、吴敬琏等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这得到邓小平的高度评价,称之为“新的政治经济学”,“讲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

◆第二次讨论是1989年到1992年,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展开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说法,这是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这个提法在“八九风波”后遭到了有些人的批判,认为“市场化、私有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后来邓小平出来表态:十三大报告一个字也不能改,我看不出这句话有什么问题。他还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当时,还有些人把改革开放与反和平演变对立起来,反对进一步改革开放,反对搞市场经济。而“皇甫平”文章的发表更引起激烈的论争,其实“皇甫平”文章就是按照邓小平思想写的。这场争论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告终,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得到了肯定。

◆第三次讨论是2004年到现在,围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医疗、教育、住房改革、贫富差距等问题展开

    2004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走到这一步,出现了房价高、看病贵、教育乱收费、贫富差距拉大等新矛盾、新问题,利益分配格局矛盾的积累导致人们对改革产生了怀疑。我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今天之所以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少了政治体制改革、法律体制改革的配套、相随,不是市场经济引发问题,而是经济体制改革得不够深刻、不够全面、不够完整。2004年以来,社会上有一股借反思改革来否定改革的思潮出现,这很危险。去年底刘吉撰文批郎咸平,高尚全呼吁警惕否定改革思潮,这是促使我写《改革不可动摇》的主要动机,虽然还有客观因素,比如《世界》杂志约稿。我在文章中提出,一切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应当依靠深化改革来解决,并批评了当前否定改革的部分言论倾向。对于反对之声,我看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民粹主义有滋长的倾向,这在网络中更明显,他们以嘲讽、挖苦、打倒权威为快事,例如将吴敬琏等视为利益集团代言人。二是年轻人情绪化,他们对当前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住房难等现状极为不满,由于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便迁怒于改革,认为都是改革的错。三是有一部分人,一直抱着极左观点,从来不认同改革,利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将争论引入意识形态,重现“姓社姓资”之争,从而定论改革失败。他们否定市场经济,否定改革,要走回头路,这是要害,也是我最担心的。

    中国围绕改革的三次争议性讨论,前两次都是由邓小平出来讲话,肯定改革的方向为终结。第三次还没有完,但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已经明确指出,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资料来源:《皇甫平:如何看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