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1. 首页
  2. 党建与理论学习
  3. 思政天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思政天地

李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梦

  •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 发布者:
  • 浏览量: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其背景

作为概念的“中国梦”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已有之,而作为观念或理念以及思想的“中国梦”则有其特殊背景、特定内涵和价值追求,其最终实现也需要一系列条件和基本原则。

(一)“中国梦”概念的提出

有学者考证后提出,“中国梦”一词最早出自宋朝诗人郑思肖(1241-1318)的诗《德裕二年岁旦》。

较早明确提出现代“中国梦”概念的是吴建民、李培林、李君如、李源潮等政府要员。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同志在《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阐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讲:“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思想理论界普遍认为,习近平阐发中国梦之前,学界、民间的有关探讨不集中、不系统,关于中国梦的界定和理解也各不相同;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阐发,标志着这一概念由学界、民间的个人观点上升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认识,标志着这一概念的定型化、科学化。

(二)中国梦思想的性质

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均做了大量分析。其中国内学界认为“中国梦”的提出背景集中表现于历史、现实以及思想等几个维度。首先,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国梦”的提出是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次,从现实的维度看,提出“中国梦”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从思想的维度看,提出“中国梦”能够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外学者主要聚焦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几个层而。其一,从经济层而看,“中国梦”是在中国经济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二,从政治层而看,“中国梦”是在中国国际政治意识提升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三,从文化层而看,“中国梦”是在国民心态日趋成熟的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

关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学界主要从民族复兴、人民主体、“二维度”、“三维度”以及“多维度”等视角,进行了如下探讨:

其一,从民族复兴的视角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二,从人民主体的视角看,“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其三,“二维度”视角,主要是基于“国”和“家”两个层而解析“中国梦”。其四,“三维度”视角,主要是基于民众、国家或民族以及世界三个层而阐发“中国梦”,将“中国梦”的实现,视为人民之梦、民族之梦、强国之梦、和平之梦的统一。其五,“多维度”视角,主要是基于价值、实践、历史、发展、人民等维度解析中国梦。

关于“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学界主要从历时性与共时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阐发。

其一,从历时性看,“中国梦”是一个系统的历史实践过程。其二,从共时性看,中国在和平崛起的同时,对他国的和平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三,从整体性与个体性的交互作用看,“中国梦”是“国家梦”与“个人梦”的有机统一。

三、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的比较

有学者提出,中国梦应从美国梦当中获取借鉴。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1931年提出美国梦,正值美国经济陷入低谷之时。美国梦由此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美国人克服困难、走出低谷。因此,正在前进的中国,也需要一个个人与国家统一、时代精神与本国特点统一的梦想。

1.美国梦突出强调个人和金钱,追求一强独大的单极世界;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美国梦正变得虚无缥缈,中国梦将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开辟美好前景。

3.国梦永远是以自己为主轴,对抗、霸权思维无处不在;而中国梦将和谐视为首要追求,反映了探求符合各国历史与国情、符合地球资源可承受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世界发展趋势。

4.路径选择上看,美国梦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梦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概念内涵上看,美国梦主要以自由和繁荣为标签,中国梦的主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动态趋势上看,美国梦己经褪去其耀眼光环,是一个老旧的梦,而中国梦正处于上升状态,富有活力且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有学者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一起作比较。

1.者的价值追求不同。美国梦意在强调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个人成功,其精神原则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平民主义、实用主义、竞争主义和征服主义;欧洲梦追求的是一种具有“生活质量”的生活,一种普遍富裕、社会安全且有“品味”的生活,因而欧洲梦实质上是一个地区保护主义的梦、一种保护既得利益的策略,同样不是一个可以普遍化的世界梦想;而中国梦就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其第一追求就是要变成在物质上强大的中国,直到今天这仍然是首要任务。

2.美国梦以洛克关于保护私有财产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第一基础为核心,代表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先进的物质进步和最丰富、最平等的成功机会;而欧洲梦则以康德的人权思想作为哲学基础,追求的不是拼命扩大财富而是努力提高精神水平,不是追求扩大权力范围而是去扩大人类互相理解,因而欧洲梦被认为是对“物质主义”、绝对化了的个人主义的纠偏。但是,两者实质上都是个人主义,美国推崇的是物质个人主义,欧洲更重视的是精神个人主义。与此相比,中国梦强调集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它既是民族振兴之梦,也是人民幸福之梦,因而是13亿人民同心共筑的梦,是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的梦。

由于中国、美国、欧洲在当今世界上地位的特殊性,因而,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即中国要争取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但不要争当“世界领袖”以“确定世界”。中国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三大内涵就是“源于中国”(of China),“属于中国”(by China),“为了中国”(for China)。其中,“源于中国”意指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属于中国”意味着中国梦是特色梦、亚洲梦、普世梦的三位一体,要成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为了中国”意指中国不做脱离世界的狭隘民族梦,世界也不做排斥中国的“西方中心”梦。中国不做美国梦,但不排斥美国梦,也不排斥欧洲梦。中国的成功鼓励其他国家去实现各自的梦想,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融相通的。

四、中国梦的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与文化复兴

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首先,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带给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其次,中国梦所包含和显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历史上,中华民族先贤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和诗篇。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信念,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美丽的花朵。再次,中国梦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显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所强调的个人梦想和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所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内在依据和有力支撑。因此,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

因此,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剖析并弘扬中国梦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进而以中国梦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因此,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而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此,我们试从以下几个重要观念来探讨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以及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一)忧患意识

梦可以缘于憧憬,也可以基于忧患。中国梦在本质上是二者的交融。就其内容而言,则蕴含了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首先,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包括历史使命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其次,中国梦的本质蕴含一种忧患意识,包括不甘贫穷落后、捍卫民族尊严、牵挂人民福社的忧患意识;再次,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有一种忧患意识,包括忧道、忧党、忧国、忧民、忧能等内容。

(二)大同理想

中国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世界”理想之中。中国梦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之一。《礼运》的“大同”与《大学》的“平天下”所追求的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也成为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诗经•魏风•硕鼠》中对“乐土”、“乐国”、“乐郊”的渴求,《礼记•礼运》中对“大同”、“小康”社会的美好描述,历次农民运动对平等均富的热望,近代《大同书》对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的憧憬等,均表达了这一美好的愿望。可以说,中国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好社会理想的继承,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现代表达,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智慧结晶。

(三)家国一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从国家、家庭和个人关系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爱家爱国的价值理念:既要求个人注重德智才的修养,又要求处理好家庭关系和家族事务;既要求个人积极参与国家的活动和管理,又要求把报效国家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和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爱国忠国、家国一体、修齐治平的价值和理念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推动国家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利器,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资源。

(四)群己和谐

儒家群己观是“中国梦”的优秀文化基因,它注重个体与社群之相关性,强调整体和谐的观点,体现出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鲜明理论特质。儒家群己观对“中国梦”之思想特质的形成、“中国精神”的培育、“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梦”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总结和反思儒家群己观的理论得失,更充分地展现出自身的思想特质,以“中国现代性”的独立探索融入世界文明进程。

(五)天人合一

“民胞物与”、“万物一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命题,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亲亲、仁民、爱物”的伦理观念和生态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与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活动应顺应“天道”。这里的“天道”是指自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自然秩序。换言之,天人合一思想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人和睦相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民胞物与”、“万物一体”、“和光同尘”、“协和万邦”的太和之境。当前,执政党与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理念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社会失序、伦常失守为代价,也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建设和谐社会,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而努力。

(六)刚健有为

《周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传颂了千年的话语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奋发图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无畏气概。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了敢为天下先、不断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力量,刚健有为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元素;作为一种改革精神,刚健有为具有极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影响力。当今我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进入深水区,唯有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冲破障碍、不断开拓,协同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才能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七)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的道德修养和崇高气质。《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有三层涵义:一是必须坚持正义和正道,二者相辅而行,做事既要坚持原则,同时又要体现公平公正;二是它至大至刚,必须把浩然之气内化于心,并作为自己行动和实践的指南和重要目标不动摇;三是养浩然之气应发自于心,是个人自觉、自愿、自然的行为,应持之以恒,切勿怀有功利目的。浩然之气弘扬的是刚正宏大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典范。对当今的中国来说,浩然正气不仅是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而且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道德要求。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要弘扬浩然之正气,彰显中华民族道德之光辉。

事实上,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除了前文所言,还有许多精神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探掘,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民贵君轻”、“民先君后”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理念、“文质彬彬”、“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精神等等。我们应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复兴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精神之髓与文化之源。

(撰稿人: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