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衷于学生活动,到兼职创业谈恋爱,再到受不了教条死板的课程……近年来,学生逃课的理由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从花钱雇人代课到“图选任课老师”,再到发红包点名,“逃”与“反逃”之间的 “师生斗法 ”也越来越白热化。 从大学课堂功能和价值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该非常珍惜大学课堂中的每一分钟。但当下一些“身在曹营心在汉”“形散神也散”的课堂学习现象,不禁让人感叹大学生学业倦怠从何而来? 逃与不逃的选择与困惑 学生纠结:身在课堂心在课外 上午9点,某大学经管学院的小王蹑手蹑脚从后门走进教室,趁着老师板书间隙,迅速找好位子上坐下。顶着黑眼圈的她慢慢把头埋在胳膊上沉沉睡去。前一天晚上,她和同学一直聊到凌晨两点,此刻再精彩的课堂对她来说也是“负担”。 这是“逃客”的一个缩影,因为自控力差,深夜聊天、玩游戏等情况是导致他们第二天逃课的重要原因。除了课堂之外的显性“逃客”外,那些身在课堂、心在课外的隐性“逃客”更值得关注。 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生王萌说自己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课,因为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手机控”。不光晚上玩手机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常态,而课堂上他也会时不时拿手机刷微博和朋友圈,因此在课堂上“跑神”是常有的事。 相对于自控性差而逃课,出于考研、出国、创业等原因而逃课的同学来说,“逃客”也有着不小的压力。某大学大四学生聂振亚是一名飞行器爱好者,团队制造的飞行器远销海内外。队员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研发中,经常通宵达旦。所以逃课几乎成为他们这个团队每个成员的“必修课”。 家长困惑:“逃来逃去”为哪般 临沂大学每年都为新生列一个简单的大学成本核算公式,即把一名本科生4年费用平均到每一节课,得出的结果大概是30元左右。逃课成本如此之高,为何学生依然不知道珍惜,“逃来逃去”为哪般?家长们表示很困惑。 家长石先生也表示不理解:“大学没有学业和升学压力,老师也不会检查作业、批评学生,大学生逃课为了什么?” 大多数家长认为大学生逃课是自身要求不严,懒惰散漫。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逃课不能一味归咎于学生,家长、高中老师等都有责任。 “家长和学校经常对高三的孩子说,现在拼一拼,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杨先生是一名有着二十余年教龄的高中教师,“这无形中为大学生埋下了一颗逃课的种子。”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势愈演愈烈。”张先生是一名大四学生的家长,他对大学生“逃课”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所以,应该逃”。 而无论是否支持大学生逃课,家长都普遍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逃课而无法完成规定的课程,从而影响正常毕业。 教师无奈:为留学生出“奇招” 对于逃课教师们也很是头疼。为了提高到课率,课堂点名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微博点到、拍照查到、微信点到,甚至有学校还用上了指纹签到机等。 湖南工业大学的老师发明了一款“上课点名系统”软件,把每个学生的高清照片用投影仪放出来,只有长相与姓名完全一致,才算到位。中国石油大学的老师实行拍照签到,即上课前为大家拍一张合影,然后按照合影人数再点名。 这些点名方式对遏制逃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费时费力。老师反映,不超过30人的小课堂还可以使用,但是超过百人的大课堂,一圈下来一节课已经过半了。同时,无论何种点名方式,都无法控制课堂上的隐性逃课。 对于大学生逃课,大多数教师都是一声叹息。河南农业大学张老师说:“有时候老师辛辛苦苦备课,教室里却人数寥寥,感到有些委屈,上课也缺少了激情。” 课业“红灯”不应高高挂 学生:不管课程难易都是理由 调查中,近7成的学生表示担心学业考试“亮红灯”。一方面是对逃课的不能自控,另一方面又是对学业考试的恐惧,很多大学生在考试来临前表现得尤为焦躁。 小安这学期读大三,上学期“高数”“挂”了,在他看来“高数”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峰。“越听不懂越想逃课,越逃课成绩越差,恶性循环。” 小陈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上学期“毛概”和“古代汉语”两门挂科,他坦言挂科只怪自己太懒惰。文科记忆内容较多,少听几堂课也不会出现内容“脱节”,所以逃课率更高。正是因为小陈觉得课程太简单,反而助长了他的惰性。考试前他“临时抱佛脚”疯狂背诵,但终因平时积累太少了,导致了两门“挂科”。 和高中相比,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很多学生心中紧绷的神经也逐渐松弛,不再象高中那么勤奋了。而来自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很多学长对新入校的学生传递的信息就是“60分万岁”。 教师:留得住脚步留不住心 有人把学生逃课与教师点名戏称为师生双方的博弈,在这场逃课与课堂的博弈中,老师实际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原丽红老师认为,“课堂知识的成功传达,需要课堂气氛的支撑,上课不仅是一场学习经历,更是一次情感旅程。” 大学校园里总有一些老师的课堂是经常性爆满,甚至出现站着听两个多小时的课。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学院的张老师在关于桥梁建设课堂教学中,从现实生活中的地震讲起,巧妙地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将晦涩难懂的“工程力学”讲得风生水起。 许多教师“面在教学,本在研究”的教学态度是造成学生逃课的重要因素。目前任课教师都承担着较重的科研任务,虽然学校强调教学占主导地位,但是在考核上,科研能细化成指标,而教学只要完成工作量就行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消极。 另外,有些老师因为学生握教学评价的大权,而对学生逃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学考试比高考简单多了,大部分课程考前突击一下,基本都能过。” 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不能把逃课的责任都推给学生和老师,逃课也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教风以及教学管理的综合反映,需要全校上下一盘棋,通力协作去解决。” 北京工商大学教务处魏处长说。 程旭是新闻学专业的大四学生,目前正在一家报社实习。他的专业在前三年里先后开设过“新闻采访”、“新闻摄影与摄像”等四十余门课程,可谓精彩纷呈。但这些本应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采取的却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报社实习,基本无用武之地。”程旭遗憾地说道。 专业课程开设如此,选修课情况又如何?“选修课逃课现象最严重,很多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习,完全背离了开设选修课的初衷。”西南政法大学杨老师说,“如果个别学生逃,那只能算个体现象,但如今大批同学逃选修课,那我们就应该反思选修课开设的合理性了。” 本意是让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自选的课程,何以变成学生的负担了呢?学生张弛说:“本科生需要修满一定选修学分才能毕业是硬条件,所以大家不管什么课程,先拿够学分再说,极少关注课程本身。” 重视教学才能培养学习责任 学生:大学本身就是一场文化苦旅 2014年临沂大学曾对327名获得一等专业奖学金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289人觉得学习的过程“很辛苦”,仅有12人觉得学习过程“非常快乐”。所以并非只有“学渣”觉得学习过程很煎熬,“学霸”也同样如此。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盏。”有大学生向李开复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时,得到如此回答。高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确实存在不够科学的地方,教师的课堂亦有诸多需要提升之处,但大学本身就是一场“文化苦旅”。以教师不好为借口的逃课,都是因为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 如果将逃课看成一种理所当然,整天无所事事,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可否认,当下学院的教育再有问题,并不是所有都是一无是处,利用好了还是能收获到一些东西,也能为自己踏入社会积蓄一些力量。 教师:教学本位前提是教师本位 面对学生逃课,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教师应该用强制的手法把学生留在课堂,这也的确是一种见效最快,最为实用的方式。曾在英国留学的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邵长忠介绍了英国大学里的相关制度:英国大学生的逃课率很低,因为学校有严格的逃课惩罚制度,教师对课堂要求也十分严格,逃课五次以上的学生将进行劝诫。 我国高校对学生逃课也有严厉的惩处措施,但是执行起来往往打了折扣。“我们课堂学生较多,这为老师考勤增加了难度。”北京工商大学杨老师说,“但考勤不应该仅限于点名,课堂作业、课堂互动都应该纳入到学业成绩考核当中。” “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很多老师的想法,但这也是没有责任担当的表现。”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的杨港老师认为可以借国外做法。“英国大学一般会把学生的上课时间分割出许多小学期,每学期都会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用这样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紧迫感,所以学生逃课的也就少了。” 南京大学的苏维宜教授和高等数学打了53年的交道,成功把学生们最头疼的“高数”,变成了最受欢迎课堂。苏教授的课堂“从不点名,不会用纪律约束学生”,而她的教学秘籍其实很简单,每节课一定会花上一到两个小时重新备课,变换新例子补充新内容。 学校: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原点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出发。”纪伯伦的经典语句,近年来被高等教育界专家们多次提起。逃课无疑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处顽疾,根治它,除了学生的自省、教师的担当,应该从教育体制机制上寻找根源。 “教师教学与科研本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但是现在似乎成了矛盾,言科研必弱教学,言教学必弱科研。”某高校教务处处长坦言。很多学校口口声声称重视教学,但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和奖励跟科研比较更是相去甚远。 “深化教学改革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关键,必须加以制度规范。”临沂大学教务处教师顾瑶说,“临沂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方案中,强化了专业实践等环节,并构建了校校、校企、校地等多级协同育人机制,效果显著。 “回到教育的原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著名教育家顾明远面对当前教育出现的问题时指出,高校管理者在抱怨大学生太自我、太散漫、太个性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不是出了问题,学校在设置课程、设置学分、设置评价体系时有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有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有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没有回归到“培养人”这个终极目标。 (选题参与及贡献:临沂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工商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7日第11版 |
上一篇:校友捐赠用上“互联网+”
下一篇:大学转专业会有哪些“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