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可追溯至约公元前4000年的龙山文化。历经五六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并且在许多领域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地球上历史最悠久的四大文明,真正称得上一脉相承的,只有以中华文化为内核的中华文明。当今,中华民族正在迎来伟大的复兴,为此,我们不仅要牢牢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还应该对自己五千年的文化充满自信。
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并且对整个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大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中华民族历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极为开放包容,善于吸收、融合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中华文明从来就不单是汉民族的文明,而是“多元一体、兼容并纳”的文明。其发展过程,是不断吸纳、取鉴世界各国文化精华的过程。正因为具有开放心态和博大胸襟,对各种域外文明不断兼容并纳,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一直在发展进步,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经济长期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发展成熟。这一系列事实证明,以厚重的中华文化为基底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将引领我们未来的前进方向。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文化自信。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不止包含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等硬件因素,还包括文化软实力。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载体,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探索找到的,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牢牢立足于本国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正视中国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厚,它立基于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化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既有其时代性,也是超越时代的。产生于农业社会的农耕文化,就有其超越于时代的特质,需要加以传承。此外,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色,这种差异性,恰恰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文化是千篇一律的,就无法彼此借鉴、相互推动。中华文化扎根于中国的社会人情,又融合吸收了世界多种文化的精华,且在不断发展进步,它本身就代表了文化发展的趋向,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自己的文化树立自信。我们还应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内涵,不止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包含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红色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当代中国优秀文化,它们有机地构成中华文化的内核,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气质。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研究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在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忽视了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一度停滞。今天,我们重建文化自信,就必须重视学习、研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挖掘其具有时代价值的有益资源,以古鉴今、以史资政。研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关注其形式和细节,更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将中国优秀文化的术与道、形与意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中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及治国智慧;不仅要研究“仁义礼智信”等修身律己的文化,关注人际关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文化,更要深入考察“民为本”、“和为贵”的治国文化,以及“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国际文化。陕西既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又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备加珍惜这些资源,并认真地予以研究和阐释。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结合时代发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进一步繁荣发展,更有可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资源。
树立文化自信,应当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其世俗性、开放性。中国文化是与千千万万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影响着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今天,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应该重视优秀文化的弘扬传播,让明德向善的中华文化深入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每一个国人。通过中国优秀文化的培育,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国优秀文化,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要让年轻一代学子尽可能多地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还应注重社会的宣传引导,用优秀的文化鼓舞人、激励人,让大家在良性的社会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扩大中国优秀文化的影响,还有赖于每一个中国人身体力行。中国文化不止体现于语言文字、诗词曲赋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自觉地以中国文化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并通过对优秀文化的弘扬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以文化的力量来塑造一个更加文明、现代的中国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来源:《陕西日报》2015年3月28日)
上一篇:新常态概念的哲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下一篇:习近平在陕西视察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