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优秀人才
- 来源:陕西日报(2004-08-30)
- 发布者:
- 浏览量: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始终重视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他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精辟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全面而深刻的教育理论。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但他从来不是孤立地就教育论教育,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从实现我国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高度出发,对教育问题作全局性、战略性的思考和谋划,把教育问题与国家命运和前途联系起来,从而准确地为教育定位,提出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77年,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就自告奋勇抓教育和科技工作。他认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985年他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一文中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88年,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他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992年,他再一次指出:“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抓住全局与局部的 联系,站在实现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高度,抓住未来与当前的联系
,邓小平始终强调要把发展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抓紧抓好。
而在发展中国教育的过程中,邓小平对西部教育投入了更多的关怀,他的“两个大局”思想就包含了对西部人才培养的重视。因为没有西部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因此,优先发展西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实现西部大开发,统筹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
当前,西部地区在总体上还没有摆脱比较落后的面貌。西部的高等教育无论是从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与东部比较都有很大差距。这不仅表现在西部的高等教育规模小、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和高校分布不均衡等方面,还表现在西部更需要培养适应自身经济发展的、富有西部精神的优秀人才。
西部最需要什么人才?西部在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决定了西部更需要富有“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社会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创新精神、忧患意识的现代人才;西部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之间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西部仍需要不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同时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积淀的复合型人才;西部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的历史境遇与市场经济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西部更需要具有现代观念和富于市场拓展能力的前沿性人才;西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决定了西部更需要具有奉献精神、拓荒精神的开放型人才;西部脆弱的资源环境和不富裕的财富积累,决定了西部更需要廉洁奉公、无私敬业的高品质人才。加快培养服务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人才,对加快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培养服务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人才?过去我们往往偏重人才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积淀。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浪潮,大学不仅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同时大学更要肩负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任务。尤其是对富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的西部来说,大学更应当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使之成为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富有民族涵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的社会主义新人。
培养服务西部开发的建设人才,就应当在对大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之成为用的上、留得住的有用人才。这些都是西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转换西部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西部本土和乡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确立立足西部、建设祖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在西部建功立业的历史观和自豪感。由于西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就要求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体系的教育。西部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上必须面向西部,避免高校专业的重复建设,节省人才培养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变,其本质是对西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的过程。我们在西部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上,应当实行更加灵活的政策,允许一些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的院校,到教育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去开门办学,联合当地教育资源,帮助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上水平、上档次,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