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1. 首页
  2. 党建与理论学习
  3. 思政天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思政天地

人民网特别报道:2004年的中国网络媒体

  • 来源:人民网
  • 发布者:
  • 浏览量: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4年,互联网在中国走过第一个十年。这十年,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甚一日。1995年1月12日,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神州学人》网站开通。1995年至2005年,网络媒体在中国走过第一个十年。这十年,网络媒体在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引发的革命方兴未艾。
  处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回顾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传播和中国网络媒体,意义自然就比往年更为深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

  CNNIC第14次调查数据表明,2004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8700万,经过下半年的发展,估计到年底,用户总数将接近1亿。12月9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发表了一个预测:由于中国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急速上升,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宽带大国”【日本共同通讯社12月9日日内瓦报道】。如此,中国互联网的传播能量自然就在200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在最新公布的一份上海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93.8%的高接触率和每天121分钟的接触时间,互联网当选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双料冠军。【数据引自《新闻记者》12月号《上海市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调查报告》】

  (一)网络新闻信息传播
   目前我国重点新闻网站每天首发的新闻达到2.4万余条,境内受众覆盖面平均每天超过5000万人次。自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以平均每月递增12%的速度上升,一些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过去3年的访问量平均增长了9倍。【数据引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明照11月8日在第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年内,新闻网站对任长霞等先进人物的宣传、对新闻界“三项教育”等活动的展开,都发挥了重要的功效。===〉

  (二)网络舆论影响
  网络舆论的形成主要通过网站以多种形式集中报道,以及网民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手段来实现的,而主流新闻媒体的适时介入,将会使网络舆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003年网络舆论在一系列社会重大事件表现出的巨大的威力,2004年其势头依旧不减。不管是当事的政府部门,还是当事的社会名人,在今天都已经强烈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上的舆论压力。===〉

  (三)博客能量增长
  博客自身的特质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或“私媒体”,其表现和能量已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一个话题。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博客群落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专业的新闻博客群落,而且成功地进行商业化操作,但中国博客的特点是非常个人化,主要倾向于个人情感的表白,基本上是网上日记,很少涉及新闻时政。然而2004年中国博客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提供博客托管服务的网站也越来越多,一个网站聚集的博客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如“博客中国”网站的注册博客就达50万。===〉

  (四)网络技术发展
  一年来,以GoogleNews、MSNBC Newsbot、My YAHOO!等一系列以“聚合形式的网络新闻形态开始兴起、搜索引擎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博客借助无线移动终端开始实现移动博客......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改变网络新闻的表现形态,不断提升人们获取新闻、发布新闻、交换新闻的能力。===〉

  (五)对互联网作用的评估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整整10年,放在社会背景中看,可以说,它的接入、普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已是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这一点的认识应该是明确而坚定的。===〉

 
新闻网站建设

  党中央对互联网工作高度重视,9月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中国新闻网站经过10年的发展,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近5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布局和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布局看,有三个梯次: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和中心城市(指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城市)新闻网站。大量的媒体网站、专业新闻网站更构成规模可观的网络新闻传播矩阵。中国网络媒体既担负着网上舆论导向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社会、经济、文化信息沟通的重任,担负着全心全e为网民服务的重任。各级各类新闻网站通过持续努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如根据专门发布世界网站排名的Alexa对全球1200多万个互联网站的监测,2004年新华网的排名已进入前50强。
  2004年,新闻网站建设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中国日报网站 搜狐合作共建英文网站

  (一)“1+4”会议体现网络媒体发展的战略思考
  所谓“1”指2001年以来网络媒体界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研讨会“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所谓“4”系指地方新闻网站进行的4次研讨会。南昌会议、宁波会议、银川会议、杭州会议、天津会议。 

  以上五个会议,反映了中国新闻网站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和探讨正朝着纵深、务实、专业的方向发展。

  (二)网站机制改革体现网络媒体发展已到关键阶段
  新闻网站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原有体制、机制中僵化因素的制约,或不得不放缓步伐,或不得不放弃机遇。新闻网站在现有媒体体制内处于何种地位以及网站内部实行何种机制,始终是新闻网站面临的根本问题,不少网站也不断进行了创新尝试。人民网从6月开始迈出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一步。人民网从原来报社编辑部的一个内设机构转为报社的直属机构,作为报社岗位管理的试点单位,亦进行了网站7年多来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在规范全员聘用制的基础上,取消行政级别,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

  (三)网站改版体现危机感的增强及竞争意识的提高 
  网站改版是经常的,“小改”次数自不必说,建站以来进行十数次“大改”的网站也不在少数,为的是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2月5日,千龙网改版;4月14日,光明网改版;8月2日,中国广播网改版;9月7日,新华网对主页进行局部调整;9月9日,人民网改版;11月1日,央视国际改版等等。改版的背后,体现了新闻网站在激烈竞争中危机感的增强。===〉

  (四)网站对新技术的运用体现技术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不仅将网络新闻传播不断带入新的境界,而且不断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和经营领域。新华网总裁周锡生指出:“网站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内容是关键,技术同样是关键。如果技术跟不上,网站的竞争力就会减弱。下一轮竞争中网络媒体能不能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技术至关重要,只有内容与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只有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媒体才能够做大做强。”===〉

  (五)网站内容合作体现双赢、多赢的认识得到普遍认可
  报网互动、网络媒体与广播媒体的互动、网站与网站内容合作、网络媒体采访行等方式得到认可。===〉

 
互联网管理

  党中央对互联网管理工作除提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16字方针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于11月8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各有关系统均开始认真贯彻落实,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11月30日召集在北京的主要互联网出版单位进行部署,并提出10项重点工作。【见12月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总署传达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 十项重点工作贯通互联网出版全局】。政府加大对互联网管理的力度,无疑是2004年中国互联网传播界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

  1、一批违规的网站、频道、论坛被关闭。

  2、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http://net.china.cn)在北京开通。 ===〉

  3、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 ===〉

  政府2004年加大互联网管理力度,显然出于对整体形势的评估,包括对网上新闻信息传播形势和网上舆论形势的评估,但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管什么、怎么管以及采取何种管理体制(如目前多头管理的体制是否适宜),无疑是领导部门及具体管理部门面对的需要不断改进思路和方法的长期课题。

 
网络媒介研究

  互联网传播的威力与魅力,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国内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目光。值得自豪的是,国内学者完整地经历了这一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了网络媒介研究这一新领域,而且经过10年的建设,网络传播学科在国内已成为新闻传播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研究对象且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10年来,网络传播学科所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包括网络传播法规、网络道德、网络传播对社会政治(包括电子政务)、经济(包括电子商务)的影响、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各项权利的保护、网络传播与社会群体(如青少年、女性、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等)、网络传播与语言文字(符号)、网络传播与文学艺术、网站建设与经营、网络广告、网络新闻实务、网络媒体与传统大众传媒的关系、网络传播与人际交往、网络传播与文化(如传统文化、流行文化、本土文化等)、网络传播与全球化等等。就互联网的各项功能和形态而言,研究涉及电子论坛(BBS)、聊天室(IRC)、即时通讯(ICQ、QQ、MSN Messenger等)、电子邮件(E-mail)报刊、流媒体(Streaming Meida)、点对点技术(P2P)、Flash、在线游戏(Game online)、黑客(Hacker)、博客(Blog)、维客(Wiki)、搜索引擎新闻服务、RSS新闻聚合技术,乃至手机短信息等,无一遗漏。10年来,互联网传播学科的研究深度也在不断掘进。不仅有定性描述和研究,也有定量和个案研究;不仅对一些新概念进行了定义,也对很多热点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争鸣。
  从纵向看,2004年无疑是中国网络媒介研究达到新水平的一年,是在十年持续研究中交出最漂亮成绩单的一年。

  (一)专题学术研讨会举办
  近年来,在国内众多的新闻传播学研讨会中,互联网及网络媒介研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议题。然而,2004年内,两个专门的学术会议首次亮相,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学术著作出版 
  2004年国内出版的网络媒介研究专著,仅本人获知的就多达13本。其中丛书一种,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新洲教授和新华网总裁周锡生共同主编的《网络传播丛书》(共八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三)硕、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
  以网络媒介为选题的新闻院校硕士、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亦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其中有代表性的首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彭兰的博士论文《花环与荆棘——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其导师为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该篇论文对中国网络媒体第一个十年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记录、理性分析。彭兰的博士论文5月已通过答辩,目前以论文为基础的书稿已交出版社。===〉

  (四)研究组织成立
  2004年4月14日,北京大学法学院-雅虎互联网法律中心成立。6月10日举行了首次研讨会。中心关注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如反垃圾邮件、网络知识产权、电子商务、隐私保护、信息安全、产业政策等,提供学界、业界、政府管理部门沟通交流的平台,并展开相关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互联网法律通讯》(不定期,专题形式,有印刷版和电子版),主要介绍国内外互联网法律政策的动态,以及刊载中心的研究成果。

  (五)专业杂志创刊
  4月20日,《网络传播》(New Media)月刊在北京创刊发行。这是国内第一本面向互联网信息传播业领域的专业杂志。该刊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支持、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国内外发行。刊物报道的重点为:网络新闻政策通报,网络传播规律探讨,实务经验交流,关键技术介绍、业界动态反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