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1. 首页
  2. 党建与理论学习
  3. 思政天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思政天地

论发展——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 来源:光明日报
  • 发布者:
  • 浏览量: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在改变,世界的面貌在改变。

  发展,是当代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发展,使今日中国呈现勃勃生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是

指导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又快又好发展的新阶段。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为了发展,人类在实践上理论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天地;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人类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到“新经济政策”,初步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方式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对苏联模式的不同看法,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邓小平同志还提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一个“硬”字,生动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孜孜追求。发展的成果举世瞩目,发展的道理深入人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时也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应当如何认识和怎样领导发展等时代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第二次重大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历史和时代的眼光,以对社会发展规律、发展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扣紧发展主题,进一步阐发了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血的科学发展观,明晰了我们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为中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大问题,是对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的概括、总结,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和形成,既是理论的进步,更是实践的呼唤。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我们党指导发展的思想理论日益科学。

  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理论在发展中显现巨大的威力。

  今日中国之发展,必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前途无限光明。

  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面临大好机遇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存在风险和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比如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体制性障碍,经济结构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资源的矛盾加剧等等。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个发展的关键阶段,搞得好,国家和社会就会顺利发展,从而顺利实现现代化;搞得不好,就会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破解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任务、方针和政策,使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个人,有“成长中的烦恼”;一个社会,有“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要在成长中消除;“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共同富裕上;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理想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来实现。因此,科学发展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履行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最高理想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必然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这样的发展,必然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这样的发展,必然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才是目标清晰、目的明确、动力可靠、活力无穷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短期效益与长久效益、生机活力和不竭动力高度统一的发展。

  仰以察古,曾经出现过的漠视发展或者盲目发展的做法,使人们付出了巨大牺牲;俯以观今,坚持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展望未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科学发展,要求我们转变发展观念。

  “开山垦荒,让我越开越穷;退耕还林、种草养牛,让我发家致富!”2005年4月,西北一位老农民的心声,质朴地表明了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传统发展观念的片面性给我们带来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我们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让科学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切实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灵魂和指针。

  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模式。

  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有的是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有的是政府干预与对外扩张模式,有的是依附模式,有的是政府干预与外向经济模式等;经历了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从单面到全面的转变,从征服到保护的转变,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当然,各国国情不同,实现发展的道路也必然不同。“十一五”以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吸收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此,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还要求我们提高发展质量。

  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切需要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质量,要求我们降低发展成本,改变依靠投资拉动的高增长低效益现象,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更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人的发展指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就业、教育、交通、医疗、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

  我们面对的世界越来越复杂,我们肩上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在纷繁复杂中做到“繁而不乱,众而不惑”,必须“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所谓“宗”、所谓“元”,就是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发展。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不发展,何来“富有”?不发展,遑论“日新”!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科学发展中成就“大业”,在科学发展中培育“盛德”,在科学发展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