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1. 首页
  2. 党建与理论学习
  3. 思政天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思政天地

新华视点: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赛跑

  • 来源:新华网
  • 发布者:
  • 浏览量: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赵承、刘铮、宋振远)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加深,党中央、国务院近日果断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

 

    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最近两天,从公布中央决策,到各部门、各地区紧急行动,可以看出本轮宏观调控政策的三大鲜明特点。

 

  出手快、出拳重:凸显速度与力度统一

 

    10月份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形势变化很快。不利的影响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稳定经济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与时间赛跑,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赛跑。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迅速出手,坚决有力。

 

    9日向社会公布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精神,包括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约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按照惯例,像这样重大的宏观调控政策调整,都是在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公布。然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中央关于保经济增长的一揽子措施必须尽快公布实施。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意味深长。正如外界的评论,就是要“争分夺秒,不贻误时机”。

 

    最近三天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密集召开会议,频出配套政策,提振经济,给人信心。

 

    10日上午,国务院紧急召集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北京开会,部署落实中央政策措施。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

 

    随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安排今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工作,明确要求新增中央投资优先安排符合投向并可以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在建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并及时启动符合条件的新开工项目,以形成有效需求、有效拉动。

 

    中国人民银行就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明确的措施;财政部就增值税转型改革作出了明确的安排;交通运输部明确了今后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万亿元的建设重点……

 

    有舆论称,这成为一场落实中央最新决策、迎战金融危机的旋风行动。人们相信,由这些政策所推动的经济增长步伐,正在与由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赛跑。

 

    出手不但要快,出拳还要重。本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调整雷厉风行,体现了速度和力度的有机统一,向外界发出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力保增长的强烈信号。

 

    综观中央出台的十项措施,安排的工程涉及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两年多时间约需投资4万亿元。这是一个最直接、见效快的方案和手段。据铁道部估算,仅明年计划的6000亿元铁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1.5个百分点。

 

    如此集中、大规模,以政府投资作引导和示范,无疑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一记重拳,体现了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信心和决心。

 

    从现在到年底,还有50天时间。这段宝贵时间里,对最大限度争取主动,对明年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内稳定发展至为重要。在这个关键点上,一定要只争朝夕,决不可观望懈怠。

 

    解近忧、谋长远:体现快与好的统一

 

    “既解近忧又谋长远,是这次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一大特点。”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评论说。

 

    投资下滑、出口下滑……这次政策重大调整,就是要扭转经济下滑的势头。

 

    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我国当前还存在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低水平建设容易反弹等问题。如果只顾眼前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容易扩大已有问题,给今后发展埋下新的隐患。而这次出台的政策,选准了着力点,强调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重,把解决眼前问题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结合了起来。

 

    从十项扩大内需的措施看,除了民生工程外,政府投资的一个重点就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都是为今后增长打基础、为将来发展添后劲的长远之举。

 

    以铁路建设为例,虽然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从人均水平上看,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铁路运力不足,特别是煤炭等重要物资的运力瓶颈制约着经济发展。铁路大建设既可以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开辟了进一步发展的通道。

 

    从产业投资看,优化结构的意图更为明显。对于急需发展的产业大力支持,除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外,还专门拿出资金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但对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仍然要坚决控制、决不放松。

 

    尤其是随着经济减速,前几年投资增长过快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今后一段时间将更突出地表现出来。防止重复建设,避免猛干一阵过后调整,从中央到部门对这一点都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严格防止把中央新增的投资用于“两高”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即使没有外需的巨大变化,中国经济调整结构的要求也是越来越紧迫。历史经验证明,外部经济形势严峻,会对经济调整产生“倒逼”作用,从而为新一轮增长打开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调整同样意味着机会。

 

    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避免重复建设;既拉动当前增长,又增强发展后劲。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紧急行动,又从容应对,发展既要快更要好。

 

    保民生、促增长:彰显共享与发展统一

 

    “过去我们常说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这次政策调整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们以往观念和思路,其实改善人民生活也是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

 

    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从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民生工程被摆在十项扩大内需措施中的首要位置。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也曾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大量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投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稳定增长。而这轮积极财政政策投入既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又突出了民生工程,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帮扶更是一个明显的特点。

 

    重大民生工程,首先以政府的投入弥补历史欠账、改善人民生活,还在于能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眼前靠投资,长远靠消费。消费是增长的最终动力。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

 

    目前,我国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000万户,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5.5%。这次提出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可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也使他们在住房支出压力减缓的同时,增加消费的投入。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涉及到灾区学校、医院、公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和住房、商店等生活设施,投资约1万亿元。随着冬季来临,天气渐渐变冷,加快恢复重建进度,特别是加快百姓住房等生活必需设施的恢复重建进度,既造福灾区群众,又有力促进经济增长。

 

    目前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比较多,教育、医疗费用过高,社会保障标准偏低等等,都让不少人不敢花钱,限制了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陈步雷说,中央财政可以借此次调整机会,在全民社会保障领域大有作为。他估计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险每投入1亿元,居民消费可增加10亿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在民生改善中,才能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