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1. 首页
  2. 党建与理论学习
  3. 思政天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思政天地

稳定是改善民生的内在需要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发布者:
  • 浏览量:

     保持稳定是经验之谈也是实际需要

  记者:稳定在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中一直被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强调,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君如:的确,稳定是改革发展过程中需要始终认真面对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稳定压倒一切”,是经验之谈,也是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

  首先是因为“前车之鉴犹未远”,“文化大革命”10年之久的内乱,让我们错过了发展良机。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安定团结、稳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

  其次,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在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才能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和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实现这个崇高的目标,必然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在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在人民利益的协调过程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探索和创新加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也有挫折,也会有新的矛盾出现。必须集中所有人的聪明才干,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推进现代化进程。这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

  稳定本身就是一个民生问题

  记者:请您梳理一下稳定与民生之间的关系。

  李君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稳定,但反向来看,稳定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民生问题。民生与稳定,是既外在联系又内在统一的关系。稳定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外在要求,更是内在需要。

  翻开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旦国家出现动荡,倒霉的都是无辜的老百姓。因此百姓有“国泰民安”的期许并非偶然,他们就是需要一个太平的环境,过上安稳的日子。

  战略机遇期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

  记者:我国当前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保持稳定,对于一个想要抓住发展良机的国家来说,是否显得尤为重要?

  李君如:这是显而易见的。机会大好,自己却先乱了阵脚,到头来还是被排斥在发展序列之外。因此,稳定是抓住机遇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

  对中国来说,过去错失机遇的教训十分深刻。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把历史的镜头再往前延伸,尽管康乾盛世演绎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但放在当时世界的大格局中来看,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完成了文艺复兴,并引发了工业革命。但我们错过了这个机遇,因此也就没有产生强大的近代工业和由其支撑的国防系统。我们应该得出一个重要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而落后恰恰是因为错失机遇。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我们党抓住了这个难得机遇,及时调整政策方向,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把中国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正因为抓住了这次机遇,短短30多年间,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现在,我们千万不能因为眼前的这些矛盾和困难而乱了自己的阵脚,更不能被外人的一些漂亮言辞乱了我们的思路,改变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的正确道路。

        找准步伐,中国继续向前

  记者:要想更好地把握机遇,恐怕还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

  李君如:如今世界都在瞩目中国,中国能不能继续向前?有的人希望中国前行,也有人不希望,想拖住中国的步伐、搞乱中国。作为一个经历过历史悲剧的民族,民众要理性,执政党更要时刻保持清醒。成就面前不能骄傲自满,困难面前更不能丧失信心、悲观失望。要积极而勇敢地接受挑战,警惕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推动中国前进的步伐。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是成功的,但政治上仍然是专制集权。我在一次国外演讲时曾作过回应:你们能想象,在一个人民没有自由的国度里,可以发展自主生产经营、自由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吗?事实上,中国一方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推进民主政治改革,正因为有持续的政治改革,才使得市场经济突飞猛进。

  不面对问题是没出息的,被问题迷失方向是可悲的。我们需要找准自己的步伐,直面挑战,勇于创新,抓住机遇,怀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信心,努力把美好的希望转化为美好的现实。

  (本报记者 刘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