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1. 首页
  2. 党建与理论学习
  3. 学习资料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习资料

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 来源:转载
  • 发布者:
  • 浏览量: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下面,我将就这个讲话作一点扼要的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今天主要从两个方面谈。一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二是坚持立德树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特”在什么地方?

古人云:“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学校尤其是高校,向来都承担着传承知识与培养人才的基本使命。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大学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大学。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同西方高校有什么质的区别呢?

首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用革命导师列宁的语言,来分析一下资产阶级旧学校的虚假性。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旧学校总是说,“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它教的是一般科学。我们知道,这完全是撒谎,因为过去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就是把人分成阶级,分成剥削者和被压迫者。自然,贯串着阶级精神的旧学校,也就只能向资产阶级的子女传授知识”。“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教育工农的年青一代,倒不如说是对他们进行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训练。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所谓教育“不问政治”,很显然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我想列宁讲的就是批判了资产阶级旧学校伪善说。

毛泽东也曾指出:“至少在帝国主义消灭以前,报纸,各种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是要反映阶级关系的。学校教育,文学艺术,都是意识形态,都是上层建筑,都是有阶级性的”。毛泽东还指出:“就教育史的主要侧面说来,几千年来的教育,确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

1958年,毛泽东提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毛泽东也提到“办教育也要看干部。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要看学校的校长和党委究竟是怎么样,他们的政治水平如何来决定”。

列宁和毛泽东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同资本主义国家高校的区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论断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其次,就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而言,社会主义中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利益成为国家和个人处理“两难”问题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底线和要求。体现在学校教育中,突出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是其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西方人眼里,整个社会和他们最崇高的愿望都同个人主义密切相连,放弃了个人主义就等于是放弃了他们最深刻的本质”。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教育,突显个性化,并承认个人追求利益的权利。也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的高校对年轻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再者,2010年中共中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念。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不断增加教育的现代性因素,建立教育的现代化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目标。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逐步达到世界较发达或发达水平的过程。

第二,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公共性和国家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全面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及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全面统筹各方面教育资源,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享有所教”。教育的社会主义因素突出表现在人类发展指标的提高上。

第三,不断挖掘利用中国各种文化因素,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和理念,并使之不断现代化,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在2014年12月28日至29日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会议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论断。在刚刚召开不久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特”在什么地方,或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论断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前提。

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经验,也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毛泽东为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我们看到,第一条强调的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始终认为:没有正确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他不仅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抗大的办学方针,还要求所有的共产党人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今天我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能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检验中国大学是否合格的最基本标准。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会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立足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校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就是强调要坚定信仰、明辨是非,牢牢站稳政治立场。要自觉地从政治高度看问题、办事情,用正确舆论导向来引导青年学生,才能使他们将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首位。

第二,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

立德:立,是树立;德,是德业。立德就是树立德业。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立德树人就是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论断就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立德树人的关键,就是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和坚定信念的人。

我们今天的现实是,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到意识形态多元化等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方向迷茫、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的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我们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之本的重要原因。

2012年5月3日,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一个研讨会上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也正是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灵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区别于西方国家高校的根本标志。习近平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其一,基于国内一些别有用心人士,极力要求高校取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试图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旗帜鲜明地与之进行斗争,决不允许其干扰和动摇我们的理论根基,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但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其三,基于要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做到这一条,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是非常之必要的。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特”,最重要之点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将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凝练为两个“坚强阵地”:一是“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这两个“坚强阵地”就足以说明在高校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

由此可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当今环境下,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这一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以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特”在什么地方,作了一个扼要的说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理论论断的一个基本前提;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灵魂;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这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特”在什么地方,我作了四点说明。

(二)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突出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第一,基于中共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的迫切要求。

众所周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中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十三五”规划纲要也强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等教育的“双一流”目标,是社会的共同期待,更是国家的发展共识。实现“双一流”目标,就要坚持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既要善于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不能缘木求鱼、照猫画虎。

第二,基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将会变得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只有这样,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才能同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相吻合,才能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与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三,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中,第一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

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发展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其教育的发展状况相对也较好。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因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就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当务之急。

二、坚持立德树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考量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此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和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亲自出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足以说明中共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央之所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考量。

第一,基于全球化对中国主流意识的冲击。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又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化影响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几种错误思潮,主要表现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论”等。这几种错误思潮相互联系、相互激荡,其影响力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问题。

例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最为活跃。新自由主义可用“三个三”概括:以“三论”——人性自私论、私有制永恒论和市场万能论为理论基石;以“三反”——反社会主义、反公有制、反国家干预为政治取向;以“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为政策主张。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上,我国有些学者接受了“华盛顿共识”,要求政府不要干预经济。例如,他们把政府不要干预经济的主张改成“找市长,不如找市场”,把私有化改成“民营化”“非公有化”。在国有企业改革领域,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俄罗斯“休克疗法”倡导者萨克斯等人,为“引导中国发展”制定了中国经济联邦制和私有化方案:“用非国有经济包围国有经济”,通过“产权清晰化”,使国有企业“私有化、股份化”。萨克斯等人还制定了对我国全部国有企业“釜底抽薪”的私有化方案: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私有化,私有化的商业银行不仅不再给国有企业贷款,而且要逼国有企业还债。这样就可以把全部国有企业搞垮,实现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可以看到,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可以说,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质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造成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思想混乱。

与此相适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沉渣泛起。这股错误思潮往往以“学术研究”面目出现,以“重新评价”和“历史反思”为名义,其结果是一些学者打着“消解权威”“颠覆传统”“解构英雄”等旗号,以敢于质疑和重新解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能事,大兴翻案风。例如,有些人对董存瑞等英雄泼脏水,连鲁迅、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民族英雄也歪批、胡解一通,而秦桧、李鸿章、汪精卫等人,却被吹捧为忍辱负重、曲线救国的英雄,完全是颠倒黑白。我们讲人民民主专政,有人就偏要讲宪政;我们讲核心价值观,有人偏要讲普世价值。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就是极力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以各种方式歪曲和诋毁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改变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目的。

上述错误思潮不仅误导社会舆论,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对高校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和经济中心工作划了等号,强调了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个事关”,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道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

因此,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基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仍然坚持“冷战”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文化、科技等软性力量来推行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对于我们借鉴和吸取西方有益的东西十分重要。但也要看到,西方势力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也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展和延伸,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将这些特点概括为九个方面。

其一,运用传统方式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1946 年2月22日,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的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对苏实行“遏制”政策。后来,美国总统杜鲁门曾经鼓吹“马歇尔计划”和“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总统主张对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这是运用传统的方式对中国进行的“和平演变”。

其二,利用互联网及其他传媒进行文化渗透。当前,全球网民超过20亿。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许多国家都将网络空间作为国际战略的重要制高点,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之后的“第四战场”。这里有五组数据是令人感到担忧的:一是全球互联网的网页中,占81%的是英语;二是国际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94个在美国境内;三是目前全球80%以上的数据库集中在美国;四是据统计,我国芯片、高端元器件等 80%左右依赖进口,防火墙、加密机等室内信息安全产品65%来自进口;五是2012年,美国以9500多个IP地址控制我国境内885万台主机,境外攻击来源中,美国居首。

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己成为西方网络攻击的受害者。那么,网络攻击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境外通过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境内主机;二是利用境外注册域名传播恶意代码;三是境外攻击境内网站。事实上,网络已成为美国对中国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已成为美国对华实施“和平演变”和对其他国家发动颜色革命的有力武器。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位时宣称:“我们知道互联网使美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已经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我们可以设想它可能使中国发生的变化。”他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指出,其目的就要用美国的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美国人对中国要实现征服,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警觉性。美国前总统布什也曾表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民主极为重要,如果互联网以在其他国家发展的那种方式进入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这是第二种方式。

其三,以新式的宗教渗透作为对华文化渗透的有效手段。宗教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

境外宗教渗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作为渗透的工具,打着宗教旗号,颠覆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是境外宗教势力企图控制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干涉我国宗教事务,在我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发展教徒;三是境外宗教右翼势力利用“文化交流”“学术研究”,进行“合法渗透”。

苏东剧变中,罗马教皇亲自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道布施,推销资本主义的“政治多元化”理论。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所以说,西方某些国家一直在利用宗教反华。

其四,通过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曾讲过,控制中国不能主要依靠武力,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辅之以控制战略威慑,使中国更加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比如,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他们都扶持了一些项目,所以我们在申请这些项目时,一定不要掉进陷阱里。

其五,制造“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用以唱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990年8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诸君》月刊上发表《论中国这个潜在威胁》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威胁论”。现在,美国又相继提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来唱衰中国。

2001年,美籍华人章家敦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即将崩溃》的书。那么,到2015年为止,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不仅没有崩溃,反而有所发展。因此,在2015年12月,章家敦又进一步预测中国将在2016年崩溃。可以看到,2016年中国经济实现6.5%-7%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胜利在望,因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都为6.7%,第四季度前两个月的表现也非常好,因此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6.5%以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里我用了胜利在望这个词。而章家敦预测中国将在2016年崩溃,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其六,利用话语霸权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历来的征服者们总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再造被征服者的文化身份,而被征服者一旦采用征服者的语言也就逃脱不掉被同化的命运。日本曾占领中国,强迫中国人学习日语。英语教学,始终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重要的公众外交工具之一。从19世纪开始,英语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语言之一。英语地位在现代世界进一步提高,成为国际政治、科学、技术、国际贸易、因特网等方面的公共语言。统计表明,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用英语制作的,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几乎100%的软件源代码用英文写成,90%的网络信息也是由英文组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有过“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英语通过各种途径在中国普及开来,已成为中国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外国语言。在英语的强势冲击下,中国一部分人、一部分领域的英语同化现象己经十分严重。

其七,利用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援助项目等方式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美国著名参议员富布赖特曾指出,“一代人之后,我们与其他人进行社会价值观念交流的好坏要比我们军事、外交优势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更大”。曾负责教育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菲利普·库姆斯把教育文化交流及援助称为“对外政策的第四维”。尼克松曾主张“利用人员的交流、交换书籍或广播节目”,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从而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的基础。冷战结束后,美国加强了对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及文化交流项目,并配合其他手段,如外援项目、投资项目等,以巩固那里的民主自由化进程。

其八,大规模输出精神文化产品,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西方学者伯努瓦指出,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美国的文化产品早已超越了其表面价值,成为他们输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工具。正如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所言,“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厂、马特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文化产品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1996年美国的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高达602亿美元,超过美国其他任何产品。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80年代末的统计,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播映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美国的电影产量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但却占领了全球影片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

美国的文化产品大量地进入中国,也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和听众,使得大量具有北美和“中部大西洋”特征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对我国本土文化,对我国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我们的周围,就会发现汉堡包、比萨饼等等,风行中国的大小城市乃至乡村;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这些西方的节日也已成为中国大小城市乃至乡村社会风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九,策动香港台湾地区学运,企图冲击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祸乱中国。一是2014年3月18日以来的台湾“太阳花学运”。台湾大学生冲击立法院。二是2014年8月以来的香港“占中”运动。这两个运动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这一条我们看得是非常清楚的。

总之,在美国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的入侵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处境极其严峻。中华民族的特性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情结己经有弱化的状况和趋势,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甚至崇拜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丧失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错位。这几年社会上出现的此类状况可谓是比比皆是。这将使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受到强烈冲击,社会主义事业也将受到威胁。这是我讲的第二点,基于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第三,基于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中国的社会转型,一方面造成人们自主意识增强,利益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则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对抗性矛盾呈现一种上升趋势,突发事件增多。再一方面,负面社会心态的蔓延,例如颓废阴暗、扭曲变态、焦虑怨恨等等。

由于观念上的变化必然导致行为上的改变。同时文化多元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严重挑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种思潮特别是西方价值观的涌入,对中国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在道德观念上,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是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但是作为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支流,道德失范现象在各个领域都相当突出。

在生产领域,受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平等买卖、利润最大化的影响,很容易在全社会滋生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其结果必然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到处排放等。在商业领域,诚信这一基本准则正被相当一些人所抛弃和背离,地沟油、工业胶、塑化剂、速成鸡等假冒伪劣、见利忘义行为,使人们在食品选择上无所适从。分配领域的严重不公导致低收入阶层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与日俱增。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的程度拉得是比较大的。消费领域的过度消费不仅与勤俭节约优秀传统理念背道相驰,而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败坏社会风气。诈骗案不断增多。贵州公安侦破特大电信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1.17亿。医患之间的矛盾复杂化。医患矛盾事件的屡屡出现,也给社会敲响了一项警钟。在文学艺术领域的道德失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领域还存在价值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问题,价值引领的任务艰巨迫切;文艺创作生产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等问题,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影视艺术作品评价标准是所谓的“票房标准”和“收视率标准”。

因此,如何应对社会转型,消除社会负面心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今执政党的首要课题。要消除社会负面心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并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论断。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特颁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突出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第四,基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缺失。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校园焕发新活力,广大青年学子进一步激发为中国梦矢志奋斗的正能量。但也不能否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严重缺失的问题。我把它概括为三个层面。

其一,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一些高校领导重视的是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等硬指标,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软任务。这样做的结果导致有些学校对思政课砍课程、砍课时;有些学校思政课教师严重缺编;有些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缺乏公正待遇;有些学校表面重视,实际不重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根本之点在于学校党委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在办学方向上偏离了党中央的要求,这是十分危险的。

其二,部分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认知上的缺失。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又集中表现为:一是极少数教师受西方价值理念影响,在课堂上宣传西方理念,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削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二是一些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坚持立德树人,不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三是部分思政课教师面对西方价值渗透和多元文化挑战与知识经济爆炸,在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较为单一、死板,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生的需求。

其三,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存在的缺失。有些高校学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在家中享受优待已经变成习惯,特立独行几乎成为代名词,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使思想政治工作举步维艰。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观念使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他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心理上的扭曲不仅在行为上产生诸种不法行为,而且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的困境。比如,一些学生在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上出现了偏差,这是需要我们特别警惕的。

正是基于上述四方面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端正中国高校办学方向的同时,突出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断

第一,明确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其一,培养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其二,如何培养人?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当然要围绕着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展开。二是提出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三是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四是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其三,为谁培养人?我国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里提出来四个服务,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述论断就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二,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一,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其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其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要让学生成为奋进者、开拓者,这是过去我们强调不够多的一个方面。

其四,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第三,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客观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习近平在这里提到了三大规律。

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韩振峰教授提出八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主体客体认同规律、内化外化统一规律、宏观微观交汇规律、适应超越结合规律、倡优祛劣结合规律、思想转化递进规律、事理辩证统一规律、多种手段综合规律。

所谓教书育人规律,一般而言是指教书必然育人,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由教育本质所决定,它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科学性和思想性间的关系,即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联系。

所谓学生成长规律,主要指青年学生在生理、人格、社会化等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发展规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遵循三大规律的提出,表明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升华,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

第四,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创新提出四个努力方向。

其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于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习近平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怎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我在教学中提出了“立体教学说”。所谓立体教学,就是将影视作品、视频、记录片、图片和讲授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尽量跟着我,这样就能够把学生聚拢在我的周围,从而使我们的课程得到鲜明的提升。这就是我所强调的立体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其二,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住以下3个主要方面: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那么,怎么构建呢?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同时要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这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

其三,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思政是一个大的方面,它并不仅仅是指思政课,思政课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其四,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五,提出高校教师应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先高度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将明道、信道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那么,什么叫“明道、信道”呢?我想,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道”,就是信念、信仰和责任。我认为,“明道、信道”就是要信马列,讲马列。

其二,提出好老师的“四有”标准:一是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二是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三是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四是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其三,提出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举措。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四个相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今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作了一个初步的解读,如有不正确之处,希望我们的专家学者能够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来源: 宣讲家网2016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