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权威和权力等同起来。有人认为领导者的权威就是领导者的权力本身,有权就有威,无权就无威。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当然也是不正确的。有人认为权威等于权力加上威望,这种观点仍然是不正确的。准确地讲,权威是权力和威望的有机统一,而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权威是以精神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等使人信服的威望为前提,通过社会或组织赋予的权力来影响和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因此,离开了威望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领导权威。同样,一个领导者如果仅有—定的威望,但没有相应的职位、职务、职权,或者有职无权,也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威,必然会出现说话没人听、办事无人帮的状况。所以,领导权力和威望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领导权威发挥作用的形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的环境、客观对象,侧重点也会不一样。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要善于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权威。
认识权威
权威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也是心理影响力的一种展现,权威的特点体现为自愿性、组织性和人格性。所谓自愿性,是指被领导者的服从不是被强制的结果,人的行为特征具有自立性;所谓组织性,是指被领导者对于领导者的服从具有稳定性;所谓人格性,是指被领导者对于领导者的服从通常指向特定的个体。这是领导权威区别于其他权威的特点,这些特点之所以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某种程度的目标一致性。也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目标也是被领导者的行为目标,但比后者更集中、更深刻、更有代表性。正因为如此,被领导者才会自愿地追随领导者,系统地、有组织地服从领导者的要求,并对具体领导者形成稳定的意志服从关系。
领导权威形成的心理基础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于适度、理性的崇敬心理;另一方面在于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心理互动。从适度、理性的崇敬心理上讲,极具魅力的领导者在群众(下属)心中都具有英雄的形象,也正是这种对英雄的崇敬心理,才使领导者具备魅力的光环。从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心理互动上来看,领导权威的展现过程其实就是要求通过领导者自己与下属之间的“互动过程”,有效地协调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树立领导权威,促进系统的有序化。领导权威并非领导者个人素质单独决定的结果,而是领导者与下属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群体效应。曾经有人说过,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条件是有“一流的追随者”。一个领导者可以拥有很多的下属,但不一定拥有很多追随者。追随者是决定领导绩效高低的重要变量,因为再好的决策都需要追随者去实现,再好的领导意图都需要追随者去贯彻,否则,领导者就会成为“光杆司令”“孤家寡人”。最新的领导学理论认为,领导权威的树立要充分考虑追随者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对策,追随者的类型包括以下五种。
异端型追随者。即那些喜欢揭伤疤的人。他们往往成为敢于指出组织目标、决策与程序上不恰当之处的斗士。异端型追随者被认为有能力但是却有点愤世嫉俗,他们会因此而阻碍自身的发展或者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顺服型追随者。即那些习惯服从命令的人。他们不带任何怨言积极地执行命令。由于顺服型追随者过于积极,一旦他们执行的命令与组织行为和政策所奉行的规范相抵触,将会变得很危险。
实用型追随者。即那些对组织目标负责但不喜欢兴风作浪的人。他们不喜欢出风头,倾向于做二流人物并把自己拴在组织的命脉之中。他们与权力中心保持一定距离,给人的印象是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模棱两可。
被动型追随者。即看领导脸色行事的人。如果没有鼓动,他们不会主动完成某项任务。由于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他们倾向于从领导者那里获得持续不断的指导,而绝不会主动承担额外的任务。
榜样型追随者。即典型的与他人保持密切联系的自我领导者和合作者。在员工看来,榜样型追随者是值得信赖的合作者,在领导看来,榜样型追随者不仅具有独立、革新、创造的品格,而且经得起考验。
领导者如何树立权威
领导活动的成功与否,领导力量的强弱,最终取决于被领导者对权威的接受程度。在权威形成过程中,领导者的知识背景、领导者的经验、个人魅力和胆识等非职位权力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学问”。学问即知识背景。领导者要树立权威,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知识与专长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力。谁掌握了知识和专长,谁就拥有了影响他人的力量。人们往往会听从某一领域专家的忠告,接受他们的影响,例如一位权威医生的忠告会改变某人的生活习惯,一位装潢专家会改变一家公司或一个家庭的内部空间环境。那些具有专长的人虽不占据某一职位,但他们却拥有权力,这一权力就是基于知识和专长而形成的影响力。领导活动也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如果没有科学知识,领导权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经验阅历。领导者的成长经历、实践活动对于影响力的发挥至关重要。一方面,这些经历和实践活动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培养个人坚强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心态,也可以对之加以总结形成经验,从而使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少走弯路,更好地发挥影响力,提高领导权威。另一方面,领导经历本身也是一种对权威的肯定。特别是在看重资历的国家和组织中,领导经历对于领导权威的树立是必不可少的。日本公司的正式员工从受雇之日起,每隔几年职务便会提一级,待遇也随之水涨船高。在企业干的时间越长,资历越深,职务和收入也就越高。因此,日本员工从受雇的那天起就像是在爬梯子,必须从第一阶登起,越往上攀越有诱惑力,直到功成身退颐养天年。在这种制度下,要中途改行是不现实的,因为即使别的企业容纳了你,还得从头再来,以前下的功夫全是白费。年功序列制不仅使员工对企业忠心不二,而且也免除了员工内斗。当然,过于重视领导经历和唯领导经历也是不对的。这会造成论资排辈、倚老卖老等现象的出现。
有个性魅力。领导者有没有权威,不能仅仅看其职位的高低、职权的大小,还要看其能否赢得被领导者发自内心的敬重和信服,这取决于行政领导者自身的个性魅力。而个性魅力首要的是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力度、广度是权力性影响力这种法定的约束力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同样的事、同样的道理,从一些人嘴里说出来就能取信于人,让人心悦诚服,而另一些人讲出来却反而会引出不少议论,令人不以为然。究其原因就在于所讲人人格形象的不同,进而导致效果的不同。领导者的人格力量首先应表现为廉洁奉公,这是最能打动人、折服人的人格特征。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廉”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其基本精神就是循礼行法,见利思义;并认为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官吏不廉危害极大。例如班固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王永吉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行政领导者威信的高低、非权力性影响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其品德的优劣,取决于其廉洁的程度。“其身正,不令则行”;相反,“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周恩来总理去世以后联合国为他降半旗,对于其他国家代表的抗议,联合国是这样答复的:“各位代表,中国是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他们的周先生,掌管这么大的一个资源,听说在世界各地没有他个人一毛钱存款,周恩来先生没有子女,整个中国的孩子们就都是他的子女,你们哪个国家的领袖、元首、总理如果像他一样,联合国也降半旗,这叫作个人魅力。中国的周恩来先生在联合国里面被认为是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所以他去世时联合国为哀悼这位深受世界人民尊敬的中国伟人而降半旗,这就是个人魅力。”
此外,个性魅力还包含领导风度。风度从狭义上说主要指一个人的仪表、举止、神情、姿态等外在表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风度,不同的风度具有不同的美,但作为领导者,由于所处地位特殊,其所具有的风度与常人相比无疑应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文静、淳厚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美的风度,但对于一个需要驱动“千军万马”朝着宏伟目标冲锋陷阵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不够的;又如,和蔼、谦让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美的风度,但对于一个需要妥善驾驭矛盾、统揽全局、经常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并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领导者来说,也是不够的,领导者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雷厉风行,自信自强。因此,领导者的风度必须比常人具有更高的层次和更丰富的内涵。
有远见卓识。领导活动往往包含着在面临不确定性状态乃至危机状态下的决策,而不确定状态下领导权威的获得必然需要胆识。由于我国传统的管理及用人观念、制度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领导者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甚至会因其局部的失误而置其于死地。这种现象每每导致一些领导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保守、随波逐流。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之一,也是我国领导者的领导权威普遍需要加强的地方。领导者在冒险决策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情况不清和基本条件还不成熟情况下不能匆忙决策,决策必须基于周密考虑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盲动、冒失;二是当时机到来时,要立即投入力量,坚决果断实施决策,否则就是犹豫、寡断。这两者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缺一不可。危急关头,有胆识的决策会大大提高领导者的威望。毛泽东的决策胆识就值得借鉴,即“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1935年,在敌人各路大军分进合击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显示出过人的胆识,指挥了四渡赤水战役,他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有进取精神。领导的权威来自于领导所具有的开拓创新精神。领导干部所具有的敢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动力源。有进取精神,思想就解放,思路就开阔,就能够敢于担当,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少进取精神,就会思想保守,怕担风险,怨天尤人,工作迈不开步子。领导干部要不断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绩、开拓新局面,就必须培养过人的战略思维能力,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20160906期)
上一篇: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
下一篇: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